□李福生
傳統的蒸籠用竹篾、竹片編制而成,透氣性良好,很適用于蒸東西。竹蒸籠,莆田方言叫“炊籠”。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蒸籠,逢年過節時,用于蒸紅團、“番薯起”。農村、工廠、學校和機關單位的食堂都是用蒸籠來蒸飯罐,當時蒸籠盛行一時。
我記得在老街邊有一條小巷,叫竹巷,有不少店鋪專門制作竹器竹具。其中有一家專門制作竹蒸籠的作坊,陳舊簡陋的老屋里,一位師傅正在制作蒸籠。師傅名叫陳大榮,而老街上的人們都習慣稱他“炊籠榮”。他五十開外,中等身材,后背略有點彎,一對微凹而又黑又大的眼睛,顯出與年齡不相稱的老態。
作坊里擺放著已經制作好的大小竹蒸籠,散發著竹子的清香,竹片、竹篾、竹條等原材及鋸子、鑿子、刨刀、竹刀、鉆子等工具遍地都是。一把把工具年代久遠,幾乎都是從祖輩手中傳下來的。刀不鋒利了,磨之后繼續用;刨子不頂用了,換塊刀片繼續使用。連很少見的老式鉆子,也都是“永久牌”,把手處磨得油光發亮。
“炊籠榮”做竹蒸籠在竹巷最里手,他有四十多年的制作經驗了。這手藝,是他爺爺、父親手把手教他的。其父親負責做蒸籠的外圍片,厚薄比尺子量出來的還精準。他主要負責做蒸籠底,剖、編、切,手工做出來的底扎扎實實。他的妻子則負責編織,做蒸籠蓋,一家人分工合作,效率還是非常可觀。
“啪”的一聲脆響,“炊籠榮”將剖開好的竹皮遞給妻子做編織,自己則換一種工具,將已經做好的竹板按照尺寸切成一個圓形,而他的父親也已經刨好了竹片,正在細細對比著。外圍片套竹板,編織做蓋,再加兩個把手,一個蒸籠就做好了。這份流水作業在小巷里并不起眼,但他們的手藝從祖上傳下來,已經一百多年了。
“炊籠榮”的作坊堂屋并不亮堂,一家人就著門外的光線埋頭做著手藝,絲毫不受影響。這樣的手藝,純粹考驗著制作者的水平。“炊籠榮”鏟出十幾片竹片出來,每片五六十厘米長,全部要鏟成一樣厚薄的外圍片。他做出來的外圍片,都是一樣尺寸,不厚不薄,不寬不窄,絲毫無差。果然是祖傳手藝,心中有把尺。
作坊里,一摞摞手工蒸籠靠墻堆放著,有兩米多高。很多蒸籠都是單位的食堂所訂。有一次,有一家工廠訂了一個大蒸籠,直徑足有一米六,大型蒸籠的原材料非常講究,很不容易找。“炊籠榮”花了兩天時間,前往深山中尋找竹子。回來后一家人用了三天時間,日夜加班,才制作完成。從此,“炊籠榮”的名聲更響了。
不久前,我回老街辦事,正好經過“炊籠榮”家門口。“吱”一聲門響,一個滿頭銀絲、面容慈善的老人露出一絲笑容。我有二十多年沒有見到這位蒸籠匠了,但我一眼便認出他是“炊籠榮”師傅,他衣著十分簡樸,由于上了年紀,后背更彎了。聽說,他好多年前就不做蒸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