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政務服務管理
市行政服務中心管理委員會結合該中心工作實際情況作了回應。著重介紹了近年我市“放管服”推進情況。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經過多輪梳理,目前市級行政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公共服務清單等“三張清單”全部清理到位,共保留行政權力3614項(其中行政許可事項140項),責任事項5411項,公共服務事項201項,保留前置審批139項、中介服務64項、涉企收費87項,市本級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按照“應進全進”要求,市、縣(區)兩級“三張清單”已全部進駐行政服務中心實體大廳和全省網上辦事大廳系統規范辦理,辦事環節全部控制在4個以內、承諾時限控制在法定時限60%以內。同時,按照“重心下移、減少層次、能放則放”的原則,2013年以來,著力取消、下放一批“含金量”高、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市級共六個批次向縣(區)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85項,取消89項,進一步為市場松綁,有效激發了市場和社會活力。
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為進一步降低創業準入的制度性成本,我市2015年以來先后推進“先照后證”登記制、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年度報告公示制、簡化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手續、外商投資企業“直接登記制”、“三證合一”登記制、“一照一碼”登記制、電子營業執照等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措施。自2015年1月1日起,在全省率先向企業頒發“一照三號”營業證照。2015年5月,在全市推廣“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2015年12月1日,開始向全市企業頒發電子營業執照。2016年1月1日起,質監部門不再核發組織機構代碼證。8月1日,實施企業名稱核準全程網上核準。9月1日,推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10月1日,全面實施個體工商戶登記“兩證整合”。2017年以后,進一步推進企業簡易注銷程序。截止目前,全市的市場主體超過20萬家,其中注冊企業超過4萬家,全市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進一步規范審批程序。嚴格執行機關效能八項基本制度,要求進駐窗口按規定出具相關文書格式,確保受理、補齊補正、審查、決定、送達等環節歸檔的各類審批文書完整規范。如,咨詢或提交材料不齊全出具《一次性告知單》;正式受理出具《受理承諾單》或《即辦件收件單》;不屬于本部門業務范圍、不需審批或其它不能辦理事項出具《不予受理通知單》;補齊補正出具《補齊補正通知單》;對依法需要現場勘察、集體討論、專家論證、社會公示、社會聽證、檢驗檢疫、檢測鑒定等特殊環節的,應出具《特別程序啟動告知書》;辦結領證時出具《準予行政許可決定書》;不予許可時應落實否定報備制度,并出具《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等。
加快推進網上辦事服務。一是加快推進網上辦事服務。目前,市級進駐全省網上辦事大廳的審批服務事項共計916項,其中,三星網上辦事服務事項達到100%,四星網上服務298項,五星網上服務12項(即全程網辦事項),鼓勵企業群眾“多跑網路、少跑馬路”。二是公布第一批“最多跑一趟”清單。緊扣“放管服”改革大勢,按照“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趟”的理念和目標,倒逼簡政放權、優化服務,聯合市審改辦梳理市直單位第一批267項“最多跑一趟”清單,于4月14日公布在《湄洲日報》。三是推行辦事“一號申請”管理制度。開通微信公眾號,依托網上辦事大廳、微信公眾號、自助申報終端等三種網上政務渠道,加大軟硬件設施投入,將導辦咨詢臺調整為自助服務區和統一取號區,并將取號叫號系統改造為窗口辦事智能化引導系統,進一步加強對窗口審批服務監管。今后,辦事人可通過網上取號、預約或到現場取號排隊,辦結后進行滿意度離臺評價,評價結果實時顯示在大廳LED滾動屏。
強化政務服務標準化管理。一是重新修訂《莆田市行政服務中心標準體系》。按照國家標準委的政務服務標準體系架構要求,將中心標準體系劃分為基礎標準、服務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等三個層級、四大分體系,共計涵蓋1378項標準,是我市目前涉及面最廣、內容最豐富的政務服務標準體系。二是推行窗口“三定”管理機制。推行進駐窗口定員、定崗、定責的“三定”管理,要求進駐單位嚴格落實“三集中三到位”,重新向窗口下達《窗口授權書》和《窗口負責人委任函》,實現“一個領導分管、一個科室審批、一個窗口對外、一個審批專用章辦結”的窗口運行模式。目前,市級進駐單位共設立30個行政審批科。三是牽頭制訂《莆田市行政服務中心進駐窗口、事項及工作人員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對進駐單位、進駐事項以及進駐人員的規范化管理。目前,該文件先后經市長辦公會議、市委常委會議研究通過。
該中心提出下一步工作計劃:全面推行審批服務清單管理。在原有行政權力、公共服務、責任事項“三張清單”和收費事項、前置審批、中介服務“三個目錄”的基礎上,聯合市審改辦等單位擴大清單管理范圍,將清單管理范圍擴展至涉及企業、群眾和社會組織依申請辦理的其他行政權力的全部事項,梳理形成即辦事項清單、上報事項清單、委托事項清單、惠企政策清單、收費清單、樣表格式清單等六張清單。特別是梳理惠企政策清單、“最多跑一趟”清單和“一趟不用跑”清單,確實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負擔。
推進網上辦事“一網通辦”。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聯合市數字辦進一步完善法人庫、人口庫、電子證照庫、空間地理庫等基礎信息資源庫,加快推動網上辦事大廳和電子證照應用、跨部門數據共享協同審批等工作,構建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網上網下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全面提供“全程網辦”服務。
推進“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即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運行模式,提升辦事效能。探索將惠企政策清單事項入駐審批服務窗口,實行一窗受理,由市經信委窗口負責統一受理惠企政策的咨詢業務。
優化稅收環境建設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勢頭的放緩及國內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我市的鞋服產業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市國稅局就我市鞋服產業稅收管征的基本情況和相關稅收扶持政策的落實情況作了介紹。
截止日前,我市鞋服行業共已辦理稅務登記納稅人共2055戶,占總戶數的2.44%,其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948戶,占全市一般納稅人總戶數10.3%,小規模納稅人1107戶。
2016年度,全市國稅累計入庫稅收88.77億元,同比減收1.74億元,下降1.9%,其中,鞋服行業稅收入庫 11.98億元,占全市入庫稅收13.5%。同時,在全市表彰100家納稅大戶中,鞋服行業占10家,占比10%,鞋服重點企業稅收入庫5.92億元,占比8.2%。
在稅收政策方面,就國稅管征的主體稅種(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出口退稅)而言,目前國家還沒有專門針對鞋服產業出臺專門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科技、生態、民生為導向,取消了原來按企業經濟性質、區域劃分為主的稅收優惠,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大多散落在各個行業中,大多體現為鼓勵產業轉型發展和惠及民生的政策,其中與鞋服產業發展較為密切的主要是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及特定行業的減免稅。出口退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現行出口方面稅收扶持政策主要有:一是擴大營改增出口零稅率范圍。企業提供研發、設計服務,符合條件可以適用零稅率,享受退稅或免稅政策,促進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從生產型向研發設計轉型。二是落實提高出口退稅率政策。2015年1月,全面提高紡織服裝產品退稅至17%,實現征多少退多少。三是培育外貿發展新業態。大力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做好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退稅政策宣講,引導賬證制度健全的龍頭企業從事外貿綜合服務業務。
就如何促進我市鞋服產業轉型升級,市國稅局提出對策:建議地方政府適度下達稅收增長任務,做到經濟發展與稅收增長相適應。我市鞋服產業比重大,基礎好,能否順利轉型升級,直接影響我市經濟增長勢頭;由于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多,在新一年稅收收入任務的安排時,適當考慮地方經濟發展實際,做到經濟發展與稅收計劃指標科學增長相適應,為鞋服產業的壯大發展提供相對寬松的外部環境,幫助鞋服企業做大做強。
搭建一個寬松的金融環境,為鞋服類企業松綁減負。在日常的稅企交流中,鞋服企業普遍反映融資難問題成為他們最為突出的矛盾和沉重的負擔。因此,建議由政府牽頭,各相關部門、金融部門積極參與,為鞋服類企業融資和借貸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切實幫助目前鞋服類企業走出融資困境。
著力打造總部經濟,大力引進稅收貢獻率高的投資企業來莆落戶。建議市政府加大我市總部經濟發展扶持政策,諸如劃定總部經濟區域、降低總部企業地價、兌現財政補貼和獎勵、員工出入境和企業注冊便利等,并配套出臺相關促進及優惠政策。由政府牽頭,聯合骨干、專家成立總部輔導機構,總部運行輔導分為有償和無償兩種形式,無償輔導由政府幫助企業出資,有償輔導由企業自行委托,具體的輔導可委托顧問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完成。國稅部門重點輔導納稅申報、稅務規范等內容。
扎實有效做好納稅服務工作。市國稅局借助“互聯網+稅務”,開發并推行以無紙化、電子化、同質化為主要特征的電子稅務局,使納稅人辦稅提速、切實減負,優化了稅收環境建設。一是只推電子,不送紙質。通過電子稅務局辦理的涉稅事項,在受理、采集、審核、辦結各環節產生的涉稅資料全部實現自動歸檔,降低了征管檔案管理成本。二是只走網路,不跑馬路,實現辦稅提速。電子稅務局系統在處理完畢涉稅審批事項的同時,自動對當場辦結事項進行后續管理的任務推送,促進各部門溝通協作,不僅實現了服務效能的提升,也讓納稅人強烈感受到了電子辦稅帶來的提速。三是簡政放權下放退稅審批權。2015年3月開始我市對生產企業出口退稅審批權進行下放,由企業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負責審批辦理,減少了工作環節,加快了審批效率,進一步放活市場。今年上半年,我市國稅將對外貿企業出口退稅審批權分縣區逐步下放,6月底前全部到位,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四是分類管理扶持優質企業。根據企業經營規模、納稅信用等級、內控情況等指標,進行分類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