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彬
近日,有親友攜番薯造訪,恍然間,我不禁憶及關于番薯的點點滴滴來。
秋季,是番薯收獲的季節。在鄉下,番薯乃普通食品,也是村民生活的主糧之一,幾乎每家每戶都種植番薯。每到春季,村民就要種番薯育苗。育苗很簡單,一般先翻地,平整出一壟壟寬八九十公分的田地,再把事先留下的那些個子較小的番薯,一個個埋進壟里,行距二十公分左右。不多久,番薯就會發芽,每個番薯會長出好多芽,逐漸長成藤。到了春末夏初,村民就要剪下一節節大約十幾公分長的薯藤進行插播。
種早薯,差不多跟種花生一樣早,趕在清明前后進行。村民為了地盡其用,一般單純的種早薯的較少,大多采用套種,即插播在花生地里,花生大多只種一壟的兩邊,中間留空以便插播番薯。待花生長出,快要開花時,就要插播番薯。而農歷六月花生收成,花生地里的番薯藤已經長成數尺長。這時,地下的番薯也已經長出,粗如嬰幼兒的手臂。這時,正可施肥。施肥時,要在番薯的兩邊用犁或鋤頭挖開,以便施肥,一般施氨肥、草木灰、糞水、沃土等,施肥后,還要把挖開的土壤合攏,以便番薯發育生長。
施完肥之后,過一兩天,就要澆水,促進番薯吸收生長。之后,就要根據氣候,適時澆水,以保持土地濕潤,番薯長得很快,不用多久,就會爬滿田壟。這時,還要進行盤藤、拔草。如果沒有盤藤,番薯藤遇到土壤就會扎根,就會瘋長,這樣會影響地下番薯的生長。而盤藤就是把番薯藤莖上的根從地里拔起,不讓其扎入土里,把番薯藤引到自個兒壟上。藤莖上的根接觸不到土壤,經過太陽的曝曬,不多久就會枯萎。
如果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景,村民無須怎么澆水,番薯就會長得很好,收成也差不了。要是遇到干旱天氣,就得多澆水,此外番薯還易患黑斑病,或受莖線蟲的侵害,這些都會影響番薯的收成。
番薯經過了夏秋季的生長,在不斷長大,長大的番薯往往會撐開田壟,出現裂痕。村民每每看到田壟的裂痕,就會不由得暗自歡喜,番薯豐收在望。這時,一些村民就會迫不及待地挖開,掰一些番薯回去嘗嘗鮮。夏秋之交的番薯,雖略顯小些,但味道最為香甜可口。只不過,大多村民都舍不得過早把番薯挖出,因為想讓其多長個,大點兒才耐吃!
番薯的種類很多,有紅薯、白薯、紫薯、黃薯等,這只是按顏色的粗略分類,其實,每種番薯都有其具體的名稱。記得小時候,每當要種番薯時,奶奶便會嘮叨,哪種番薯好吃,可產量低;哪種番薯,難吃,卻產量高。奶奶常為此而發愁呢!后來,她就索性,好吃的種少一些,估計夠吃就行;不好吃的種多一點,可以用來喂牲畜、燒酒、做淀粉等。
番薯,產量雖高,但在改革開放、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生產隊所分的糧食,往往都不夠吃。奶奶常感嘆,那時做得半死,卻也餓得半死。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大人是天未亮就起床干活,戽水、噴灑農藥等,那時的番薯是每天一挖,然后按人口分。番薯,產量高,是一年的主糧,同時也播種水稻,但收成遠非番薯可比。分到的番薯,除了現吃,或直接留個外,還用“薯推”切成薄片,曬成番薯干,以供冬春季享用。那個年代,番薯或番薯干,畢竟還是比較多的,家里的一些瓷缸、木桶等,連裝稻谷、大小麥、大豆等都不夠用,因此,大多都要用“土格”圍出方形池子以堆放。番薯容易腐爛,番薯干也易發霉,但爛的番薯舍不得丟,人們往往會將其爛的部分挖掉,把好的部分留下吃。發霉較為嚴重的,用以喂豬,稍微發霉的,沖洗干凈之后,依舊食用。而今看來,那簡直是不可思議。如今,就是保存好好的番薯、番薯干,若是口感差點兒,就不想吃。我還清楚地記得,大約是1978年,我家建了新房。到了春季,青黃不接,家里沒得吃了,只好以麥糊水度日。有親戚得知之后,趁我父親去她家,就說她家里有些發了霉的番薯干,不好意思送來,若能吃就帶回去。雪中送炭,父親自然是喜上眉梢。帶回去之后,趁晴好天氣,父親將它們擦洗干凈,然后曝曬、貯藏。但我們都舍不得吃,每天僅放一點與麥糊共煮,以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