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客山媽祖公園東大門。
圖為客山媽祖公園里夜幕下的媽祖石像。
圖為西入口和縣老幼活動中心。
每天,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仙游城關都有成百上千的老少市民們,沿著8條步游道曲徑“全天候”免費觀賞、休閑和游憩客山。這里早已成為了仙游縣城中獨一無二的、以媽祖文化為主題的山地公園。這得益于縣里舍得為市民在家門口斥資改造、提升荒蕪山崗,成功地在鬧市里營造了一個幽靜、舒適、生態的康體休閑環境,真情造福城關近20萬市民,讓他們足不出城就可來到客山媽祖文化公園這個免費的休閑好去處。
客山位于仙游縣城龍泉社區的九戰嶺,植被不多,方圓約600多畝,海拔152米,原本是座墳墓扎堆、雜草叢生的荒廢小山崗。但由于此處屬于城區海拔最高處,站在山巔一覽無余美麗鯉城和木蘭溪東西鄉平原,非常適合改造提升為山地公園。在城區開發中,早在2004年,仙游縣就睿智地同意龍泉社區立項興建客山公園,歷經社區多方籌集資近千萬元對客山保護性“初開發”,先后建成了仿建八角亭、六角亭、龍仙亭、避雨亭、仿古文化長廊,翻修了太子府和迎賓樓及新大戲臺,整理了200多畝龍眼海和枇杷林;還建成了4公里長、2米寬的環山腳水泥路及8條總長5公里的上山水泥小曲徑直通山頂,兩旁栽種了紅繡球、紅豆杉、玉蘭等2000多棵名貴花木構成一路綠蔭;并在山腳下建成集社區老協會、農協會、老體協、黃氏協會、平安協會為一處的“黃氏宗祠”,融文化、娛樂、體育、宗教于一體,形成了以具有戚繼光九戰殲倭寇神奇傳說的九戰嶺抗倭古戰場為核心的景群,并沿路安裝了上百盞路燈便于夜間登山,從而初具游覽、觀光、健身、散步等多種山地休閑功能。
“客山公園雖美,但原先滿山的墳墓看得礙眼,一到晚上經過這邊都覺得心里挺怵的。”這是好多市民在客山公園投用后褒中帶貶的評價,自是影響了夜幕下人氣的聚集。但是,畢竟單靠一個社區的財力是有限的,只能是小打小鬧,“山崗公園要想來個‘大變臉’,得有大規劃、大投入、大建設!”該縣住建局局長柯新建坦言。隨著仙游“大城關”戰略的深入推進,客山迅即變成寸土寸金的寶地,于是,結合全縣媽祖信眾達50多萬人和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實情,縣里在2015年就睿智地決定斥資改造城中綠地的客山公園,升級興建為客山媽祖公園,以進一步扮靚縣城生態,傳承弘揚媽祖文化。
“思路決定出路,客山曾經的亂山崗永遠被定格在過去”。在縣里和鯉城街道聯手推動下,成功遷移園中涉及龍泉等多個社區的3000多座墳墓;改擴建2條總長4公里、寬1.8米的主步游道,以及媽祖廣場、媽祖小廟、綠化美化等,特別是在客山之巔,矗立著一尊由朱伯英、林慶財兩位雕刻大師親手設計雕刻和林慶財、林文勝各捐資115萬元、30萬元興建的媽祖石雕像、媽祖小廟,成為該縣傳播媽祖文化的標志性新景觀。這座仙游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媽祖石像,高18.35米,面朝湄洲,自前年農歷3月開光以來每天前往客山“媽祖朝圣游”的香客絡繹不絕。
伴隨著公園開發步伐的推進,在今年流火七月里,公園又添西入口、縣老幼活動中心和仙游媽祖宮殿等休閑好景點。西入口景區占地8000平方米、老年活動中心占地2400平方米、幼兒活動區占地7500平方米,分別設有棋牌室、健身室、閱讀室、書法室、音樂室、茶室和露天舞臺等空間和彩色塑膠跑場、親子娛樂設施和兒童游樂場,還建設占地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占地500平方米的門球場、占地1萬平方米的活動廣場,以及配套綠化景觀帶,依山建設多層次、立體式花園景觀,種植多種名貴花木,同時還建設木棧道,兩側設置夜景燈,極大提升了公園品味,為城區市民提供健身休閑好場所。此外,公園里的媽祖廣場南側規劃建設總投資2500萬元的仙游媽祖宮殿、媽祖文化走廊、媽祖書院,在發動海內外熱心人士特別是仙游商界精英慷慨解囊支持下扎實推進,其中去年由本地企業家及僑胞捐建的客山公園媽祖宮建在媽祖廣場南側,緊鄰媽祖雕像,計劃投資1000萬元,占地800平方米,仿照北京故宮建筑風格,分為主殿、偏殿,眼下加快主殿掃尾工程建設,即將全面完成主體工程,建成后將方便廣大香客朝圣。
至目前,由原始亂墳墓遍地的客山公園變身而成的客山媽祖公園初具規模,計劃完成投資7000多萬元,占地面積32公頃,規劃打造為仙游城區近20萬居民及周邊鄉鎮群眾打造成集登山休閑、健康娛樂、城市文化為一體的城市綜合性山地公園。這個美麗公園每天都吸引了休閑、運動和朝拜媽祖的游客一撥又一撥上山,它的規劃設計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綠化景觀上突出自然生態,以喬木為主,喬灌草結合,生態種植,并且利用局部地塊構建珍稀植物園區,栽種一些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名貴樹種、觀賞植物;二是山體邊坡的處理采取自然放坡,坡上植樹栽草,創造自然景觀環境;三是構筑物樸實,功能分區為形象管理區、老人活動區、文化體驗區、兒童娛樂區、觀賞游覽區、生態休閑區七大功能區。
(陳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