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興化古邑山歌》正式出版發(fā)行。該書的出版,意味著山歌“無版本”的歷史終結,成為目前最全的興化山歌“印刷”歌本。
該書由我市退休教師范金偉等人歷經(jīng)三年時間,搜集、編輯而成,共收編興化山歌60多首,包括曾流行興化古邑的山歌《梁山伯與祝英臺》、《三十六送》《陳經(jīng)邦與麥煎》《孝順歌》《紅軍歌》等。這些山歌妙趣橫生,富有山地特色和生活氣息,寄托了舊時代山民的美好愿望和質樸情感。其中,《三十六送》為興化山歌的代表作,是人們最愛唱的愛情生活敘事詩;《農(nóng)事歌》是農(nóng)家子弟從事農(nóng)事活動的啟蒙歌;《十盆花景》是對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勞動者的敬重與禮贊;《長工詩》則反映了舊時下層貧民的困苦與哀怨。
“興化山歌”是莆仙方言的“活化石”,與“莆仙戲”齊名,流傳千年而方興未艾。
興化山歌孕育于古興化縣本土,傳唱于山間田疇,句句彌漫著山川靈氣,字字散發(fā)著泥土芬香,痛快酣暢,淋漓盡致?;蛞鞒钪畾g諧,或歌頌山川之秀麗,或表現(xiàn)田野之靜美,或抒發(fā)人生之不平;或委婉纏綿,或干凈利落,或輕柔凄切,或剛烈沉渾;或閃爍智慧之光輝,或揭示人生之哲理;或以語言特色怡人,或以語句優(yōu)美傳世……面對如此五彩斑斕的歌詩世界,《興化古邑山歌》主編范金偉痛心地說,由于現(xiàn)代文化娛樂的更新替代,傳承斷層,興化山歌日漸式微,瀕臨消亡。值得慶幸的是,不少莆田人仍然視之為祖先遺留的瑰寶,精心呵護,為保護傳承興化山歌四處奔波。
為了搶救興化山歌,各級各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搶救、發(fā)掘、傳承、保護工作。范金偉等人更是花了數(shù)年時間,走遍莆田山村,拜訪山民、收藏家、地方文史專家學者等,收集到大量興化山歌第一手資料。
為了保留山歌的原生態(tài),該書以莆仙方言抄錄。范金偉說,面對難表述的方言——“阿騷講無字”,收集工作困難重重。由于山歌沒有官印本,單憑山民口傳、手抄。在流傳過程中,各地山民文化水平不一,語言表述各異,造成了山歌唱本雜亂無章、難以統(tǒng)一。
可喜的是,該書經(jīng)過了許多莆仙方言專家的多次校核,糾錯補漏,淘沙揀金,使古老的山歌更具“莆仙味”。不少地方文史學者,以及莆陽書院方言研究專家們,直接參與本書的選編、審核工作,使方言載體更加規(guī)范、明了、通俗,便于莆仙人的閱讀與欣賞。
參與該書編纂工作的退休教師黃錦榮說,老一輩山里人一生靠唱山歌度日,如今均已是古稀、耄耋之人。但一談到山歌,有的便眉飛色舞、有板有眼地吟唱起來。他們能夠背誦許多山歌,還紛紛拿出珍藏多年的手抄本。莊邊大汾村易元洪老人,一下子拿出了五六本詩歌。山溪村黃嚇金、黃嚇土兄弟完整地拿出《白蛇傳》《孟姜女》等唱本,還能憑借記憶一起校對《興化古邑山歌》收錄的《陳三詩》,指點原稿中字詞句的錯漏。岐山村胡金開先生搜集了數(shù)十篇山歌。仙游石蒼藏書家王炳祥先生,家藏書籍萬卷。他拿出了王文淡的《莆田山歌、俚歌》手抄本。莊邊山溪村黃文政拿出鳳際陳文環(huán)老人用毛筆抄寫的山歌《梁山伯與祝英臺》,其筆畫工整、筆力遒勁,堪比書法范本。黃龍村歐素紅,能背唱山歌幾十首,被稱為“山歌皇后”。這些山歌能人,獻出了山歌古本七十多篇,共二十多萬字。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這本書的面世。 (時報記者 鄭育?。?/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