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年時間,原本無人問津的仙游縣社硎鄉白洋村如今大聚人氣。整村綜合整治煥了新顏,戶戶住進了新式的小洋樓,過上了脫貧的幸福新生活,并成為仙游縣赫赫有名的生態農業休閑游新寵,先后獲評國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福建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省級無違建示范村、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殊榮。
這個小小的山村為何能獲得這些殊榮?這一切都是借力“美麗鄉村”建設實施精準扶貧而結出的美麗碩果。近日,筆者走進深山中的白洋村,展現在面前的是一條寬敞整潔的柏油路,數十棟風格別致的小洋樓整齊地排列在道路旁;走進村頭氣派的村部,手機還能迅速連接上免費的無線網絡;放眼望去,好多村民正在為種植金線蓮、鐵皮石斛等各種名貴中藥材而忙活著,生態休閑農業蓬勃發展的美麗鄉村雛形凸顯。
白洋村位于偏遠的社硎鄉西南部,總人口135戶682人,總耕地382畝、林地4115畝。2012年,白洋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810元,全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46戶151人,2013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前些年來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常年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殘村民僅有80多人,成為典型的“空心村”。更要命的是,許多老舊房屋因長期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出現了安全隱患,其中危房60戶、地災點20戶。破敗的土坯房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影響村容村貌,還嚴重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因此,群眾對舊村改造意愿強烈,但因全村地無三尺平,加上村民大多靠打工的微薄收入養家糊口,拆老房建新房打造幸福家園只能是個遙不可及的美麗夢想。
2013年促進城鄉一體化惠民政策的實施,讓擁有舊村復墾這筆獨特寶貴耕地資源的白洋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有了坐“地”生“錢”的新盼頭。在市、縣及有關部門鼎力支持下,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白洋村全村被列入莆田市幸福家園試點,市、縣國土、農辦等部門以土地整治為切入點,幫助白洋村開展舊村復墾和新村建設;這當中通過土地整治增減掛指標產生1800多萬元,還爭取到了省造福工程和省市國土資源部門的地災搬遷政策和資金疊加補助,再加上造福工程省里給每個人的補助,大大減輕了村民入住新居的資金壓力,一戶家庭建完房子累計花費不到10萬元。
就此,社硎鄉紀委對該村各類補貼資金使用、舊村復墾整治補償工作等扶貧領域全力監督下,村兩委干部干干凈凈地傾情引領白洋村上下美妙做著不花錢能蓋新房的美夢,如愿將整村建成全縣獨一無二的美麗鄉村。據介紹,該村整治規模139.6畝,共涉及125戶,貨幣安置10戶,集中安置115戶建新村,其中地災搬遷戶51戶,復墾后新增耕地65畝。在節約集約用地和居住安全的前提下,安置小區選址在山坡上,未占一分耕地。小區共占地54畝,建起樓房22棟,建筑面積2.652萬平方米。有72戶住進4戶聯體房屋,一戶建筑占地84平方米;套房安置的有40戶,一戶占地120平方米。小區還配套建設了衛生醫療站、老人活動服務中心、休閑廣場等設施。至去年春節,115戶村民已全部搬進新居,村里3戶無保戶也有了屬于自己的新家,他們實行生活垃圾定點堆放、定時清運,生活污水依托新建區污水管網無害化處理,新村建設實行電纜下地,全村沒有一根電線桿,基本建成了配套設施完善、社會保障健全的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型村莊和幸福家園。
筆者來到村民劉瑞華家,寬敞的大廳裝飾上中式家具,別具一格。其兒子兒媳剛從縣城開車采購回來,如今白洋村變得更加美麗,交通也很便捷,許多年輕人開始選擇回鄉創業,開辟一番新天地。劉瑞華告訴筆者,自己的女兒今年26歲,過去20多年極少回老家,如今新村建好了,在泉州工作的女兒每到節假日都會爭取回老家。
“做夢都想不到會過上如此幸福的新生活!”67歲的村民劉銀錟如今逢人就嘮叨起,他因幼時患上腦膜炎,腿上落上疾患,無勞動能力,曾多年在外流浪乞討,去年村干部聯系上他,通知他回村,給他免費安排了新房。如今,有了新家,村里又為他申請了每個月590元的國家貧困補貼,讓他的生活得到了保障。(陳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