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走進仙游縣游洋鎮橋光村幸福院食堂,只見結伴前來的老人們正開心地吃著免費午餐,飯后他們或下象棋,或看電視、拉家常,其樂融融,呈現出一派和諧幸福的光景。正在看著《楊家將故事》的林元華樂呵呵地說:“我兒孫都在國外經商,聽說家鄉建起了幸福院,我們老人的生活有了照顧,十分高興,兒子也給幸福院捐了一萬元。多虧了政府補助、鄉賢捐助,我們農村老人足不出村也享福咯!”
地處仙游縣東北部山旮旯的橋光村,距離游洋鎮區6公里,總人口1388人,擁有山地12000畝、林地9477畝,為省定革命老區村。由于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新世紀以來,村民們特別是青壯勞力靠“鄰幫鄰,親帶親”爭先走出山門闖蕩,約有300余村民遠渡重洋“討生”,常年在蘇里南、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經商、打工,將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如今村內有七成以上的村民家有親人在海外,崛起成為仙游縣不多見的“華僑村”。可敬的是,該村飄洋過海的僑胞們傾力反哺家鄉,不僅捐資100多萬元興建通鄉公路、“慕梓亭”和安裝太陽能路燈,還每年都會各自捐出500元以上的善款,為村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逢十賀壽、九十歲以上年年祝壽,還為村里每年考上大學的優秀學子們每人發放獎學金、慰問村中困難戶……在有識有愛僑胞們的帶動下,全村尊老敬老、愛才崇文,蔚然成風,慈善公益事業在橋光村方興未艾。
“家鄉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時刻深深吸引著游子們殷殷的愛鄉心”。美中不足的是,作為勞務出口的新僑鄉,橋光村里這些年來只留下一些老人婦女留守家鄉,其中空巢老人就有160多人,他們三餐做飯不便,生活無人照料,精神文化生活也很匱乏,甚至有部分老人出現情緒低落、精神寂寞等情況。為了讓留守老人過好晚年生活,村兩委干部和海外鄉賢達成共識,大伙紛紛捐資出力,支持建設配套免費食堂的橋光幸福院,并被如愿列入省定的農村幸福院試點,獲得縣民政部門的資金補助。去年,在上級和游洋鎮鼎力支持下,村里把已經無人就讀的橋光小學教學樓重新裝修,改造成像樣氣派的幸福院并于10月初正式開張,由村里退休的老支書林加芬主動申請義務管理幸福院的大小事務。
就此,橋光村留守老人幸福地擁有了一個“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的村級居家養老服務站。這個沒有圍墻的幸福院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位于打鐵宮自然村,設有十多張床位,臥室、活動室、餐飲室、廚房、衛生間等,熱水器、電視、棋牌桌等生活設置一應俱全,辦起了“敬老午餐”,院內還有花園、健身場地及開辟有閱覽室、影音室、餐廳,醫務室、健身房、活動室,環境優美,生活氣息濃厚。
“這里就是村里所有老人的家,可以聚餐、下棋、健身、住宿,還有鎮衛生院醫生定期來給老人體檢,提供醫療服務……”該村黨支部書記林振福介紹,“真的要替全村老人感謝在外鄉賢、村里能人積極捐資,林學志10000元,林振祿5000元,林劍喜1000元……共有100人,他們的善款專門供給幸福院日常開銷,確保了全村70歲以上老人不花一分錢都能吃上‘敬老午餐’!”對此,林加芬自豪地插話說,“我們依靠村民捐贈,幸福院辦起了留守老人食堂,每天免費為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飯。因為這些老人大多獨自一人在家,在家里自己煮飯很不方便,且伙食較為簡單,有時候煮一頓吃三頓,對老人身體不好。現在集中免費提供午餐,不僅可減輕他們的負擔,還能改善他們的伙食,更促進了老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真的很好。”
幸福院除了提供免費午餐外,還開展了各種文娛活動。筆者看到,閱覽室里,92歲的林開順等一些老人在讀書看報;棋牌室里,一些老人正埋頭博弈;室外健身廣場上,一些老人在扭腰健身;廣場邊回廊處,一些老人正歡樂地演奏著十音八樂……
此外,村里還不時邀請縣、鎮有關專業人員,為老人們開展政策法規講座和健康知識輔導,開展定期體檢義診活動等敬老服務,備受點贊。 (陳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