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秀嶼區東莊邊防派出所的小型電影院里,十多名官兵正津津有味觀看電影《戰狼2》。新鮮的是,觀眾既有東莊邊防派出所干事,也有莆田邊防檢查站秀嶼執勤點檢查員參加。如今,邊防官兵在秀嶼港區搭建“微型文化共同體”平臺,聯合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已形成常態。
莆田市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已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以往,駐扎秀嶼港的不同警種“楚河漢界,涇渭分明”:邊檢執勤點建成一個多功能電子學習室,然而,毗鄰的邊防派出所停留在簡單的投影授課上“我學我的”;兩家基層科隊,“湊”在秀嶼港直徑2公里的“兩點一線”,為何卻難以“融入”?關鍵在于雙方都在說“方言”,誰都想唱主角,誰都不愿當“陪練”。同時,東鄰吃了西舍的米,誰來“埋單”?一方面寶貴的文化資源被浪費,另一方面小散遠直單位文化活動組織難、資源少,年復一年上演“各自為戰”。
文化活動都“融”不到一起,何談重大勤務的聯合協作?今年,駐莆邊防部隊廣泛開展的全員談心爭當“兵情通”活動,如同一面鏡子,將基層文化活動開展的少許積弊暴露無遺。于是,兩家單位達成文化“微共體”協作意向,跨越“警種鴻溝”,建立了日常文化資源互助、重大文化項目共商、每月活動預通報等機制,設立了文化聯絡員,借鑒分餐制的方法,定期組織開展“警營達人秀”、“趣味運動會”、文化沙龍等活動;重大勤務中,聯合組成的精干文化小分隊活躍在執勤哨位,講傳統、鼓士氣、勵斗志;搭建“每周一講、警營半月談”等為載體的“硬件搭臺、文娛唱戲”立體文化格局,形成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活動共抓、品牌共塑的良好文化氛圍。
文化“鑄”起忠誠魂,使官兵在履行邊防使命實踐中激發出強大力量。文化“微共體”模式施行后,二家單位的7個警地文化基地(點)得到充分“消化”,利用率是以往的2倍多;試水“兩小一大”文化模式、推行“文化評論員”制度、創建“大愛國門”微信公眾號等,打造了屬于官兵自己的“警營百家講壇”。目前,隨著文化活動的不斷深入,駐秀嶼港邊防官兵創業干事的熱情高漲,圍繞重大安保任務,“組團”走進投資近300億的中海油福建LNG公司,現場辦公為企業出謀劃策。據統計,兩家單位已聯合為駐地企業、群眾解決實際困難30余個。
“毋庸諱言,駐秀嶼港邊防部隊文化協作平臺初步搭建,盡管風光無限,但它還屬于‘路上的風景’。”莆田邊檢站政委李銘欣然坦言,只要肯想辦法,真抓實干,基層文化活動一定能主動占領官兵精神陣地,輻射帶動部隊全面工作整體提升。
(吳志 鄭志煌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