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市發改委醫改辦了解到,2009-2011年是我國新一輪醫改實施起步的三年,三年來各級財政共投入我市醫療衛生經費227762萬元,其中:2009年55871萬元,增長37.8%,2010年73579萬元,增長31.7%,2011年98312萬元,增長33.6%。群眾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達95%
截至2011年底,我市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參保率達95%、新農合參合率達99.84%,基本實現全民醫保。人均籌資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保、新農合政府補助人均從2009年80元提高到2011年200元。2011年,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住院費用補償比例分別達75%、80%和81.9%。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最高支付限額由原來的4萬元,提高到7萬元,增幅達75%,城鎮居民醫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由2009年的8萬元提高到14.5萬元,增幅達81.3%;新農合住院封頂線從2008年的3萬元提高到2012年的12萬元,大病統籌補充補償最高封頂線從20萬元提高到2012年的30萬元。2009-2011年全市新農合住院費用補償比例從2008年的61.04%提高到2011年的81.9%,位居全省首位,有效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全市實現醫療救助城鄉一體化,新農合與農村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
●455種藥物可以100%報銷
三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改革,全部配備和使用福建省基本用藥目錄中455種藥物品種,并全部實行100%報銷補償。三年來,藥品零差率銷售地區基本藥物實際銷售價格下降率達45.85%;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次均費用由65.19元降到58.21元,下降率10.79%;住院次均費用由893.77元降到768.01元,下降率14.1%;門急診診療人次同比由157.67萬人增加到173.12萬人,增長9.8%。調整收費項目和醫保支付政策,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掛號費、診查費、注射費、藥事服務成本合并為一般診療費,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標準每人次為9元,個人僅需自付1.5元。加強藥品質量監管體系建設,三年內所有的藥品批發企業均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認證及認證跟蹤檢,全市共檢查涉藥單位15463家次,檢查覆蓋面達100%。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工作穩步推進。
●投入4.8億建設醫改項目
2009-2011年,全市各級共實施醫改建設項目313個,建設規模約25.73萬平方米,總投資48458.8萬元,截止2011年底共完工252個;市、縣區(管委會)財政籌集4900萬元,用于49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備裝備,有效提升了基層服務能力。認真組織實施“四個一批”工程,基層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 2009-2011年由市財政出資委托莆田學院開辦全日制普通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委培班,招收委培生143名,畢業后到鄉鎮衛生院工作;招收 99名臨床醫學專業本專科學歷畢業生,充實到基層衛生機構;2011年招聘特崗執業醫師6名;加強全科醫生的培養力度,完善莆田市第一醫院、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兩個全科醫師臨床培養基地建設,2009-2011年共有275名醫師完成崗位培訓,35名醫師參加全科醫師骨干培訓,全科醫師轉崗培訓51名。
●人均醫保標準提高到25元
三年來,我市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標準從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有效實施10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截止2011年底全市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電子建檔率達到63.8%;高血壓、糖尿病管理人數分別達到16.75萬人、3.47萬人。有序開展落實城鄉已婚低保婦女常見婦女病免費檢查、農村孕婦免費產前篩查診斷、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項目等7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加強急救體系、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中心血站、皮防院、婦幼保健院、第五醫院、精神衛生等專業公共衛生能力建設,全面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全市衛技人員達到萬人
為加強醫療資源配置,合理調整公立醫院數量、規模、種類,重點加強兒科、重癥醫學、婦產、精神衛生等薄弱領域的服務能力建設。2011年,我市共新增床位2484張,全市千人均床位數達到2.65。2011年,我市積極引進衛生技術人才,全市衛生技術人員達到10509人,千人均衛技人員數達到3.41。在涵江區醫院開展縣級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相關綜合改革正在逐步推進。試行市第一醫院和荔城區醫院協作。全市8家公立醫院與8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別開展合作,建立醫療聯合體,通過人才、技術、管理、資金等形式的幫扶,實施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積極推行包括預約診療服務在內的十項惠民便民醫療服務措施。 (時報記者 林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