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遠古的傳說,《西京雜記》一書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晚,年輕的姑娘們,穿上漂亮的衣服,擺上七月的瓜果,祭拜星空,乞求織女賜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此外,更有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莆田人稱之為“七月七象”,最早來源于先民們對星象的崇拜。古代先民們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以“七曜”計算現代的“星期”。我們莆田民間喪禮還有“做七”的習俗,就是從逝者亡故之日起,每七天做一次祭奠禮儀,俗稱“做七”。從“頭七”到“尾七”,舉行七次祭奠禮儀,計49天。所以“七七”又是一種數字的崇拜現象,以七個七寄托人們對逝世親人的哀思。
“七月七象”,莆田有吃炒黃豆的習俗。傳說在這天晚上,人們坐在瓜果藤架下,吃著噴香的炒豆,托腮仰望,遙看星空,會聽到牛郎織女的纏綿悄語和戚戚的哭聲。莆田民間還把七月初七作為耕牛的生日。記得小時候放牛時,我們都會在七夕這天采摘一些野花,編成花環套在牛角或牛脖子上。嘴里吃著噴香的炒豆,手里牽著戴著花環的牛,走在路上,別提多神氣了。這一天,牛路過田間地頭,偶爾吃了一口莊稼,即使主人看到了也不會吆喝。晚上大人們還要給牛喂一些酒糟、麥麩等飼料,稱之為“賀牛”。
“今夕渡河津,牽牛笑紅塵。今古情愛事,多少風流人”,披上神話面紗的牛郎織女,使得信男信女們情竇初開,相約七夕。“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今天,社會的圖騰已不用姑娘們去當織女了,自然就不用在七夕乞巧,她們只要忠貞的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在七夕這唯美浪漫的節日,祝福天下有情人,在凡間的鵲橋上相會相愛,百年好合,直到永遠。
繁星皓月,銀河無渡,柔情似水鵲橋詞,引無數詩人回顧。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角的節日。在這樣的夜晚,遙望浩瀚星空,坐看“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更讓人想到了關于七夕乞巧的諸多故事和詩句。它們不僅豐富了七夕節的內涵,更為中國的“情人節”增添了古典的韻味和詩意。這也許就是七夕節留給人們的無窮魅力。(鄭銀華 張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