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辛困頓的日子里,靠供職于莆田縣糖煙酒公司的妻子林獨秀32元的月工資,也靠不時變賣家具,苦撐全家7口人的生活,艱難維持5個孩子上學。陳禪心的第三個兒子陳季衡(出生于1950年),是陳禪心落難后期最堅定最得力的伴行者。長大懂事后的陳季衡,認定父親遭的是樁冤案,便力促父親堅定意志,堅持上訴。他陪父親到縣、地區、省、北京,一級一級地上訴,歷盡千辛萬苦,陪同父親忍受無數屈辱怨氣,卻毫不氣餒。1983年5月6日,莆田縣人民法院一紙徹底平反的公文下來,71歲的陳禪心抖手接過,感慨萬千,兩行濁淚無聲流下,急集白居易詩句云:“從此得作良人身,先遣和風報消息!”
改革開放的東風吹來,陳禪心枯木逢春,其人生道路和詩文創作又一次噴射出耀眼的光芒。他雖已步入暮年,卻仍精神煥發。他硬是擠出微薄的家庭經濟收入,買回新出版的20本整套全唐詩。他撰寫發表了許多回憶抗日戰爭的文章,思念往日人與事,宣傳抗日精神。《風流儒雅亦吾師》《柳亞子先生為拙作題詞》《深切懷念于右任先生》等,每一篇都飽含著對故人的濃情懷念。1985年10月12日,他應邀赴重慶參加中國文聯、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聯合舉辦的“郭沫若在重慶”學術研討會,是福建省到會的唯一代表,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福建日報》《福建僑報》等主流媒體廣泛報道,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他參加社會文化與海外聯誼活動的轉折點。1986年3月27日,他被聘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他熱心參加省內外各種文化活動,1994年12月10日,他被評為“莆田市城廂區模范市民”。晚年的他,最傾力做的事,正是回憶抗日往事,弘揚抗日精神;聯系兩岸友人,呼吁和平統一。詩人以無比興奮的心情,用詩詞和文章記錄新的生活,展示改革開放新時期欣欣向榮的社會景象,寫下了數千首詩詞,出版了《海峽和平合一家》《世界和平頌女神》《江漢詞抄》《湄潮詞抄》《歸鴻詞抄》《陳禪心文集》等多部詩文著作。
享年93歲高齡的陳禪心,其個人命運總是主動或者被動地與中華民族坎坷曲折的命運緊密結合,使得自己的藝術創作深深扎根于時代的土壤之中,成就了他詩詞作品內容的豐富、見解的深刻。
記載歷史風貌的時代強音
陳禪心的詩作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反映出中國各個時期的時代風貌,共計詩詞7300多首,文史資料文章208萬字,起止時間為1931年至21世紀初,跨越60余年。最值得關注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抗倭集》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歸鴻詞抄》等力作。作為一位親身參加抗戰的軍人,他以詩的形式記錄所見所聞,真實反映這一時期的歷史事件,熱情謳歌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期間涌現出的杰出人物,深沉關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生死存亡的苦難命運。詩人站在歷史的高度,筆端觸及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9月3日幾乎所有侵略與反侵略的重大歷史事件;又站在全民族抗戰的高度,以大量的篇幅歌唱民族團結抗戰、國共兩黨合作抗戰的大事件。陳禪心常喜歡運用集唐詩佳句的手法創作詩歌作品,得心應手,意境翻新。寫《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集王建):“馬蹄車轍山川遍,圖畫天文彩色新。”詩句衷心贊譽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同抗戰的救國新路子;寫《夜聞八路軍平型關大捷》(集杜甫):“律中鬼神驚,君看磊落土。遠奪戎虜場,風雷颯萬里。”該詩高度評價了八路軍抗日的赫赫戰功;寫《臺兒莊大捷》(集李白):“戰鼓驚山欲傾倒,敗馬號鳴向天悲。漢家戰士三十萬,意氣相傾山可移。”該詩熱烈贊揚了中國軍隊斃傷日寇兩萬多人的豐功偉績。
陳禪心服役于當時新興的中國抗日空軍部隊,熟悉的空軍部隊生活,使他有條件以此為內容寫出許多優秀詩篇,讓人領略到中國空軍曾經創建的戰功和風采。《贈飛將軍》(集唐詩):“飛聲向遠空(張濛),千里一朝通(周存)。掃得天衢凈(穆寂),將軍膽氣雄(杜甫)。”該詩表現了中國雄鷹凌空殲敵的英勇氣概;《悼李桂丹大隊長空戰殉國》:“焰隨紅日去(李白),光帶落星飛(李嶠)。還應雪漢恥(駱賓王),誰復搃戎機(杜甫)?”其悲憤交集、氣貫山河之勢躍然紙上。
繼《抗倭集》之后,陳禪心又以各個歷史時期為背景作詩,先后集成《滄桑集》《歸鄉集》《懷鄉集》《劍佩集》《寫心集》《白云集》等。
改革開放時期,陳禪心雖至老年,卻迎來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井噴期。他的詩詞作品多達數千首,接連有《歸鴻詞抄》《江漢詞抄》《闌倚詞選》《海峽和平合一家》《世界和平頌女神》《湄潮詞抄》等詞集問世。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代表作《抗倭集》作異同比較,相同的是都著力反映歷史,都飽含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對祖國統一獨立的強烈愿望;不同的是《抗倭集》大部分是集唐詩句成詩,《歸鴻詞抄》等詞集大部分是用自己的句子作詞。詩人把側重點放在呼吁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事業上,寓宣傳“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于紀念海峽和平女神媽祖、參加各種聯誼會、懷念臺灣親友的詩詞之中。他在《浪淘沙·參加媽祖逝世一千周年學術討論會》中寫道:“海峽和平頌女神,古今中外一奇人。數朝封典功昭著,天與莆陽累世新。”他在《鷓鴣天·臺灣陳立夫先生收閱拙作惠寄手示》中寫道:“珍重云霄雁字馳,短箋勝似寸珠遺。山莊垂晚饒高論,海棹乘時盼早歸。”在《霜天曉角·懷念臺灣原國民黨愛國元老于右任先生兼寄抗日空軍諸同事》中他寫道:“一群鴻雁,無復同霄漢。哪得再凌云翼?戰線共,長相見。誰教袍澤散?思量難覯面。華夏天開新貌,和平事,全民愿。”這些詩詞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抒發了海峽兩岸人民信仰媽祖文化,盼望和平團聚的共同愿望,表達了作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深切心情,引起海峽兩岸的積極反響。他的《霜天曉角》一詞經福建人民廣播電臺錄音,于1986年2月19日至22日對臺灣廣播。專訪文章《原國民黨“空軍詩人”陳禪心懷念于右任先生》分別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新聞》《福建廣播電視報》《廈門日報》《興化報》《世界日報》(菲律賓)等報刊雜志上。1989年5月,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名譽主席的屈武為陳禪心的《海峽和平合一家》作序,一開頭就回憶說:“經歷過抗日戰爭的老一輩人可能還記得,當時蜚聲四川重慶詩壇的國民黨陸軍、海軍、空軍三軍詩人分別是抗日愛國將領、‘陸軍詩人’(亦稱‘丘八詩人’)馮玉祥將軍、‘海軍詩人’薩鎮冰將軍、‘空軍詩人’陳禪心同志。當時陳禪心最年輕,著有唐詩集句《抗倭集》歌頌抗戰英雄,聲討日寇暴行,鼓舞抗戰士氣。”對《海峽和平合一家》詩作,他則贊曰:“內容健康,情真詞切,格調多樣,文字清新,感人肺腑,充滿了海峽兩岸同胞的情誼和時代精神。”他還認為:“禪心同志可稱一位熱心閩臺文化交流、促進海峽和平統一的愛國詞人。”
陳禪心的人生經歷及詩歌創作經歷給我們兩點有益的啟示:當個人奮斗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命運之中時,便煥發出瑰麗的光彩;生活永遠是文藝創作的肥沃土壤。(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