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道教全年盛會分為三次(合稱三元,就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的生日)。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是主管人間禍福的神靈——地官大帝的生日。這天,地官來到人間考察和評判人間善惡,并為亡魂赦罪。因此,“中元節(jié)”民間有祭拜地官、祭祀祖宗等習俗。
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據(jù)說與莆仙戲傳統(tǒng)劇目《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guān)。據(jù)《佛說盂蘭盆經(jīng)》記載,“盂蘭”意思為倒懸,“盆”的意思為“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拯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yǎng)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佛說盂蘭盆經(jīng)》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其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tǒng)相符。南北朝梁武帝時,始興“盂蘭盆會”,后經(jīng)歷代帝王提倡而盛行不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民間把道教中元節(jié)地官祭拜和佛教《目連救母》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經(jīng)過千余年的順俗歸化,慢慢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元節(jié)節(jié)俗,其內(nèi)涵是寄托對祖先的追念和哀思,祈求合家平安。
莆田民間把中元節(jié)稱為“七月半”,也是以祭祖行孝等為主要目的。民間還流行著“七月半”節(jié)俗的諺語:“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嘗味;十三、十四,挑來挑去;十五‘備乞吃’,十六送乞走。”“金水”就是用干稻草、干黃豆枝葉燒成灰并沖水過濾后含堿的水。“金粿”就是用“金水”浸泡過的糯米磨成漿,蒸成帶金色的米粿。“薄荷糕”是用冬米舂成“妻粉”,拌上白糖,加少量薄荷蒸成的米糕。這兩種食物是莆田民間“七月半”特有的祭品和方味小吃。七月十一、十二,各家在廳堂擺上祭品,恭請祖先,俗稱“接公媽”。十三、十四,已出嫁的女子,如娘家父母雙亡,或亡故一人,這兩天女兒要領(lǐng)夫婿,攜兒女回娘家哭奠,俗稱“送紙”。祭品有“金粿”、“薄荷糕”、豬蹄、紙錢等。娘家收禮后要回禮,一般要回燈籠一對、“車椅轎”一架等禮品,讓女兒挑回去,寓意添丁添福。七月十五為主祭日,俗稱“祭公媽”。這一天許多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和在外謀生的親人,都會趕回家鄉(xiāng),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七月半”期間,莆田一些寺廟會舉行“盂蘭盆會”,還有演莆仙戲的傳統(tǒng)劇目《目連救母》。城隍廟也會舉辦盛大的“祭孤法會”,并為孤寡老人、殘疾人施舍大米、面粉等食物。莆田平原、沿海一些農(nóng)村還有“放水燈”的習俗。七月十六,各家舉行“送公媽”儀式。
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道教的中元節(jié)、民間的祭祖活動,釋、道、俗三流合一,構(gòu)成了農(nóng)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jié)俗活動,一代一代傳承至今。隨著時代變遷,又不斷注入帶有不同時代色彩的新元素。如今已成為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回鄉(xiāng)尋根祭祖、共敘親情的紐帶和橋梁,使中元古節(jié)“七月半”重放異彩。(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