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中學的前身,最早稱“培元書院”,1878年,由美國在莆田的美以美教會創辦,以培養傳教人員為主要目的。1898年,美籍傳教士蒲魯士及其夫人蒲星氏,順應清光緒帝推行新法、廢科舉、興學校的社會潮流,把培元書院改制辦成普通中學,規劃辦成中西文化交融的新式學堂,稱“培元中西學堂”,蒲星氏首任校長,邁開新式辦學的第一步。但蒲星氏本次校長任期不到一年,就離任了,之后,她在莆田、仙游積極開展慈善活動、創辦學校,其辦學規劃由繼任者弗萊德·林肯·高德理實施與發展。
高德理,1865年2月11日出生于美國,號爾明。“初入美國甘撒西南大學,長算學文法諸科,得學士學位,旋進西北大學神學院,再求深造”(引自《高德理傳》)。他于1999年來華布道,并接任培元中西學堂主理(校長)職。
高德理主政6年,在該校校史上留下鮮明的足跡。上任伊始,學校還沒有屬于自己的校址,依靠租賃民居辦學,校舍狹窄,設施簡陋。他便聯手蒲魯士、蒲星氏千方百計征地建校舍,創建新校園。所建第一座樓叫“映雪樓”,意在勉勵學生發揚古人“囊螢映雪”、勤奮讀書的精神,樓于1901年竣工投入使用。這就是后來聞名遐邇的哲理鐘樓,至今保存完好,被定為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莆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該樓需花費7千多元,蒲魯士、蒲星氏從美國募捐5千多元,短缺2千多元,高校長見工程進度因此受到影響,便慷慨解囊,捐贈2千多元私人積蓄補缺,以解燃眉之急,終使該樓得以如期順利竣工投入使用,受到各界熱烈的贊許。
高校長辦學沿襲蒲魯士、蒲星氏的初衷,堅持保留國學,挑選“經史子集”文章和數學啟蒙作教材;引進西學,開設格致(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西方歷史、西方天文地理、英文、圣經、體育等西方文化課程。他勤奮敬業,成績斐然。“先生學問淵博,熱忱服務,和藹可親。對學子則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故歷屆畢業生,皆為社會所推重”(引自《高德理傳》)。
高校長對學生十分關心,經常問寒問暖,過問學業。一天,一位學生進行體育運動時,不慎摔倒身負重傷。高校長聞訊,連忙趕往現場,見學生昏迷不醒,心急如焚,抱起急送醫院,讓該生及時得到救治。不料高校長自身引發內傷,釀成重病,雖經醫院大力搶救,卻是回天無力,僅過一周,竟不幸于1904年12月26日溘然去逝,年僅39歲。噩耗傳開,校園內外無不籠罩悲痛氣氛。高德理墓位于天馬山上,花崗石材料,西式構建,至今保存完好。墓碑上刻有英文墓志銘,翻譯成中文,其中有這樣的贊語:“正如圣靈說的,是啊,他們雖然停歇了自己堅苦的勞作,但其光輝業績,將伴隨著他們的美名永存。”三年之后,人們取高德理校長名字的莆田方言諧音,把本校校名改為“哲理私立中學堂”,以紀念高校長的杰出業績,弘揚其高尚的敬業精神。后來逐漸演變成“莆田哲理中學”這個校名,一直用到1952年10月,學校由莆田縣人民政府接管,改稱“莆田第二中學”。
哲理中學以紀念早年校長高德理而命名,以歷經110年內涵意義的不斷豐富而延續。莆田第二中學既繼承其前身哲理中學勤奮求知、使命擔當、開放創新等優良傳統,又發揚光大,辦成適應共和國初期、改革開放以來培育人才的省重點中學。哲理校名雖然沒有再用,但卻以厚重的文化積淀,記憶在師生的頭腦中,流傳于社會上。特別是作為閩中革命搖籃,哲理校名仍然頻頻被人提起,彰顯強盛的生命力,浸透到閩中黨史里,流傳于莆仙民眾中。
為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辦學的需求,經莆田市人民政府批準,2003年6月,以莆田二中(哲理中學)校友會的名義復辦莆田哲理中學,2005年5月,經福建省教育廳登記注冊,2012年8月,獲福建省教育廳發文批準,辦成校址獨立、師資獨立、財務核算獨立、招生和頒發畢業證書獨立的市屬民辦完全中學。復辦以來,在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下,在與莆田二中同一校史文化積淀長河中,在莆田二中教育集團里,以“傳承文明,追求卓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辦學理念,以“立德明理,自強不息”為校訓,合理利用莆田二中的辦學資源優勢,積極探索自身辦學特色,使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優質快速發展,輸送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畢業生,獲得“省文明學校”等多項省、市榮譽稱號。
莆田哲理中學——莆田第二中學——莆田第二中學+莆田哲理中學,在近140年的校史長河中,校名盡管幾經變換,但“哲理”精神元素始終一脈相承,貫穿其中。春風化雨百余年,培育人才一代代。從中走出10萬多名校友,其中有17位革命英烈、13位抗日將軍、3位兩院院士、6位省部級領導干部、10多位大學校長、5位在國際體育賽場上摘金奪銀的體育健將……
通過長期的文化積淀,哲理中學校名已經演化成一種文化現象。其人文底蘊深厚,哲學意涵無窮,令人向往,引人遐思。
□涂雨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