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斥著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當今畫壇,向陽沒有為市場所迷惑,也不盲目跟風,而是清醒地和近年來不少畫展中‘工、滿、繁’等工藝性制作的‘流行風’保持著距離,默默無聞地在寫意人物畫創作領域探索自己的藝術語言。自古以來,由于造型難度的制約,很多畫家在寫意人物畫創作面前望而卻步,而向陽偏是一路走來,數十次參加全國性專業畫展入選或獲獎,著實不易。在中國畫創作的藝術征程中,他從沒憑空捏造,更沒有無病呻吟,其作品不但浸潤了對傳統古典文化的特殊情感,而且呈現出濃郁的人文氣息和可貴的哲理內涵。”這是福建省美協主席翁振新對張向陽的評價。
張向陽是一個功力深厚、涉獵面廣的畫家,畫人物也畫山水和花鳥。他的花鳥畫多寫梅花和墨牡丹,山水畫則常常糅合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營造出濃郁的牧歌式的桃園境界。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人物畫,寫意人物畫的主題就是人,要畫好人物畫的難度很高,必須有嚴格的基本功及堅實表現形式技巧的基礎,而向陽已較好地具備了這些東西。他筆下的人物造型非常準確,人物形象畫得很灑脫,不緊不僵,更難得的是他的用線該堅實的堅實,該虛幻的虛幻,收放自如,用墨也是虛實得當,使他的人物畫有一種獨特的氣質。
向陽的人物畫作品有相當部分取材自莆田鄉土人物。閩中莆陽大地,自古人杰地靈,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積淀。他是一位把真愛留駐在壺山蘭水上的赤子,一位因愛而貼近大地的虔誠修煉者。他不去迎合世俗的熱鬧,沒有沉浸在贊譽聲中,只用繪畫的語言折射出筆下的蒼古、悠遠和深沉,于是便有他的《大網》《躬》《惠風》《守望》等作品問世。他的鄉土人物畫具有深沉的文化內涵,畫面構圖簡練,作品融傳統水墨、彩墨技巧與現代觀念于一體,富有很強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的純樸美。
向陽出生于木蘭溪邊一個名叫“溪兜”的鄉村,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小學三年級,他的畫作獲得學區兒童比賽一等獎。13歲那年,他考入莆田二中,受到畫家方金河的啟蒙,從小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畫家。可是,他的特長在他父親看來卻是不務正業,在那個年代,讀書才是正道。當年,高考文化分頗高的他選擇了學藝術,他父親對此也只能作無奈的長嘆……1990年,他考進福建師大美術系,得到翁開恩、翁振新、張明超、林容生等老師的教導。23歲大學畢業到莆田學院美術系任教后,他仍把努力當成一種信念,讓自己始終處于努力的狀態之中,不斷學習提高,一步步在繪畫專業道路上穩步前進。2013年至2014年,他北上京城,師從名家袁武,學習寫意人物畫,進一步提高人物畫創作表現力,夯實了藝術構思的深度。他創作的題材廣泛,敢于直面生活,又從文學、音樂、歷史等諸多領域汲取營養,藝術語言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終于形成自己獨特的水墨人物畫風格。他的作品,無論畫今人、古人、神人、凡人,總有一種豪宕、雄壯、樸質的氣勢,蕩漾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哲理內涵,傾注著全部的真情和執著的愛心。
向陽能夠游刃有余于鄉土人物畫,這當然得益于其曾生活在地地道道的農村。農家出身的他,有實實在在的鄉情生活基礎,也了解農民的艱辛,熟知他們的文化。表現農民的本質,表現農民的勤勞、淳樸、善良與實在,是他鄉情人物畫題材成功的重要基石。這種平民意趣、文化意識和形式上的奇特結合,使他的作品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向陽擅長畫大場面,在人物畫《東南風》中,他以自己母親、姑娌及鄰居為寫生素材,用濃重的墨線和強烈的色彩,在220×200cm大宣紙上畫了十八位穿紅衣、梳著“媽祖髻”的婦女挑紅盤趕去賀壽的大場面,表現莆仙特有的喜慶民俗特點,使得整個畫面具有了強大的磁場。他把有限的時間用于探索,把感受變為實實在在的繪畫作品。在《聽潮》《慈母手中線》《故鄉月》《心弦》等畫作中,他吸取了傳統繪畫的筆墨要素,同時順應自然和時代風尚,寫實主義的觸角伸向現實生活,使其作品更具有時代的氣息,并富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在設色上,他以墨色為主調,強化筆墨的力量,使作品有了書寫的潛能,筆情墨趣里多了一些淳厚的真樸。
近年來,向陽對生活于周邊的人群尤為關注,他的《風雨同舟》系列作品,可謂鄉土題材與都市題材的有機組合,畫面表現幾對農民工夫婦或上工或回家,他們騎乘著摩托車,攜帶著笨重的勞動工具,一路奔馳而去。畫面的農民工均以背影寫形,以意取象,追求形神渾然一體。在人物畫的創作中,他尤為注重表現對象獨具的精神面貌、秉性氣質,重視筆墨的趣味和寫意風神。他的畫里蓬勃而樸拙的氣息是憑著本能觸摸到的天趣,既是對鄉土生活的觀察,也是來自本心。
多年來,他從事水墨人物畫創作與教學研究,擅于寫生創作,并積極從其他相關領域汲取營養,題材廣泛,直面生活,藝術語言靈活多變,不拘一格,作品體現鄉土情趣和人文關懷。他的主要作品有《永遠的歌謠》《故鄉月》《在水一方》《遠潮》等,并先后參加數十次全國專業展覽并獲獎。
“以我心,寫我畫,生活感動了我,作品才有可能感動別人,我們時代更需要真情。”他的人物畫不僅講究藝術語言的把控,而且在創造對象中取得了引人入勝的東西,使對象具有了更多的美的價值。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藝術始終沒有丟棄珍貴的本色——淳樸。這就是我認識的張向陽老師,一個把已有的感懷和全部的認知注傾于筆端卻默默無聞的人。站立在“莆陽文化”滋養的大地上,他必將為我們創作出更多精彩的寫意人物畫佳作。 (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