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莆田市荔城區倉后路7號的莆田哲理中學校園舊址內,聳立著一幢116年前建成的3層紅磚大樓,因樓頂置銅鐘以報時,故稱“哲理鐘樓”。樓經百余年風吹雨打日曬,卻仍穩穩當當,完好無損。晨曦霞光照射下,清一色的紅磚外墻熠熠煥彩;藍天白云映襯下,別具一格的西式樓體格外巍峨壯觀。
莆田、福州、廈門三地,是福建省最早建立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的地區。哲理鐘樓,是中共莆田地方組織的誕生地,是哲理鐘樓革命精神的發祥地。有了共產黨莆田地方組織的領導,閩中新民主主義革命便轟轟烈烈開展起來;有了哲理鐘樓革命精神的激勵,閩中英雄兒女不怕犧牲,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粉碎敵人一次次瘋狂進攻,勝利渡過一個個難關,終于迎來閩中地區的解放。紅色元素的注入,使得哲理鐘樓深入人心,名聞遐邇,成為閩中革命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我長期受到鐘樓精神乳汁的哺育,對鐘樓和鐘樓精神有著特殊深厚的感情。上世紀六十年代,我求學于莆田二中,自初中至高中,一次又一次地聽鐘樓故事,悟鐘樓精神,接受革命傳統熏陶。1963年,由本校師生自創自導自演的大型現代革命歌舞劇《莆陽烽火》在校內隆重演出,給全校師生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尤其是開篇《鐘樓頌》,氣勢磅礴地表現出校內鐘樓的輝煌歷史,讓師生們倍感親切、自豪與振奮,“沖擊波”經久不息,演出過后,每班都教唱《鐘樓頌》。“紅色浪/浪滔滔/莆陽革命卷怒濤……啊/鐘樓/你是莆陽革命的搖籃/你是莆陽人民的燈塔/你是摧毀舊世界的警鐘”,激越嘹亮的歌聲在校園此起彼伏。莘莘學子在看演出、唱紅歌的過程中得到革命傳統的熏陶。精彩演出還轟動校外,文藝隊應邀登上莆田縣委禮堂舞臺,為莆田縣老區代表大會代表盛情演出,獲得代表們的廣泛贊譽。他們稱贊演出場面大、情感深,把大家帶回當年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環境中,讓人看了熱血沸騰。包括我在內,許許多多看過演出的當年二中學子,受益匪淺,至今談及此事,仍都興致勃勃,津津有味。我讀高二、高三時,還住進鐘樓,這是一種難得的幸運,每當走過那間當年成立中共閩中第一支部和改變莆田人民命運的房間前,一種激情、一種抱負、一種力量就油然而生。在1990年7月發表的《思念鐘樓》一詩中,我抒發了這樣一種情感:“我有幸住在鐘樓/與鐘樓的心跳共鳴/把鐘樓的叮嚀銘刻心頭……鐘樓啊鐘樓/你昂首天外/卻又扎根我的心頭/無論走到祖國的哪一角落/無論走到生活的哪一路口/我都時時惦記/擎天的大柱/母校的鐘樓/你使我想起沉沉冬夜中的篝火/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浩浩沙漠中的綠洲/你使我想起/共產黨員身上的歷史重任/祖國二十一世紀以后……”
1995年,我進入母校莆田二中工作后,持久閱讀和收集與鐘樓有關的人事材料,更廣泛更深入領悟鐘樓的精神實質,情深意切撰寫鐘樓史事,挖掘鐘樓精神,供莆田二中、哲理中學作為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校史校情教育,進行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教育。之后,我又寫下了《紅磚鐘樓,亮起指路的明燈》《思念鐘樓》《鐘樓頌》《永遠的豐碑》等文史文章和詩歌,分別發表在《福建支部生活》《湄洲日報》《莆田市文史資料》等報刊雜志,讓更多人了解哲理鐘樓史事及其革命精神。
譽稱“閩中革命搖籃”的哲理鐘樓,已被莆田市委、市政府定為莆田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莆田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被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定為省級黨史教育基地,成為哺育莆田人民,特別是青少年思想品格的寶貴精神營養。莆田二中、莆田哲理中學的師生們為本校有這樣一頁輝煌的校史感到自豪,倍加珍惜。以瞻仰鐘樓、主題班會、報告會、演講會、朗誦會、文藝演出、宣傳欄、校報、網絡等多種形式,開展“了解鐘樓不凡黨史,緬懷革命前輩業績,升華思想境界”的德育主題特色活動,風生水起,持之以恒。而我,作為曾經求學于茲、工作于茲的老人,常常樂于為他們講述發生在鐘樓里的種種不凡的故事。
我講述哲理中學革命氛圍的營造。“春江水暖鴨先知”,早在1919年5月、6月間,哲理中學學生就積極聲援北京“五四”學生愛國運動。消息傳來,大家熱烈響應,評論時局,唱《國恥歌》,罷課,痛斥帝國主義和賣國賊;聯合兄弟校學生,沖破地方軍閥重重阻攔,舉行聲勢浩大的聲援大會、示威游行、罷課、街頭演講等等,牽頭成立“莆田學生聯合會”,領導學生開展更大規模的聲援斗爭;深入涵江、黃石、笏石等地宣傳“五四”,抵制日貨。“五四”運動對該校產生重大影響,營造出一種活躍的愛國學生運動氛圍,涌現出陳國柱等一批先進青年學生。陳國柱,是哲理中學一位很有血性的進步青年學生。1917年,他毅然投筆從戎加入了人民軍,投身反對北洋軍閥的戰斗。1919年,已經返校復學的他,一直走在聲援北京“五四”運動隊伍的前列。1922年,他組織同學奔赴常太,聲援農民抗鹽捐斗爭,壯大了隊伍,鼓舞了斗志,終于取得斗爭的可喜勝利。
在廈門大學和上海大夏大學求學期間的陳國柱,一邊是自身從熱血青年向共產黨員的轉變,一邊是對哲理中學學弟的革命宣傳。他把馬列著作、進步報刊雜志帶回莆田,送給哲理中學學弟傳閱。1925年底,畢業于上海大夏大學的陳國柱,受到黨中央的委派,回閩開展基層建黨工作。他應聘母校莆田哲理中學,利用教授國文與社會學之便,在學生中建立“讀書會”“研討會”,引導學生閱讀革命書籍,研討革命道理,探索革命道路。(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