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是三國時期北海郡營陵縣人。20歲那年,他到南陽郡去游學,住在一個叫張奉的人家里。有一段時期,張奉家里的人一個接著一個都病了,顯然是一種傳染病。但王修卻沒有因害怕被傳染而離開,而是留在了張奉家里照顧他們全家人,一直到張家人全部康復了,他才離去。張家人很感激他,周圍的人也都紛紛稱贊他。
北海相孔融非常賞識王修與人為善的品德,見王修有一定的才干,就將他招為主簿,并任命他為高密縣令,后來又任命他為膠東縣令。在這兩個職位上,王修干得非常出色。當時,正值漢末亂世,許多地方豪強稱霸一方,與官府作對,他們的勢力非常大,所以連官府都不敢惹他們。但王修卻不怕他們,他信奉的理念是邪不壓正,管你多大的勢力,只要犯在我手上,就一定嚴懲不貸!高密有個姓孫的豪強,長期為害一方,他的門客多次觸犯法律,官府都不敢抓。一些盜賊搶劫了百姓,逃到孫氏的門下,衙役都不敢前去搜捕。王修到任后不久,孫氏的一個門客又犯了法,躲進了孫氏家中。王修派衙役命令孫氏交出案犯,孫氏卻連理都不理。王修便召集了所有的衙役和一些百姓,突然將孫氏的家團團圍住。孫氏帶領家人抗拒堅守,衙役和百姓們因害怕不敢進攻,王修便大聲說道:“誰敢不向前進攻,和孫氏一同治罪!”這樣一來,大家便紛紛開始圍攻孫氏大宅,孫氏一看這個縣令不是孬種,自知得罪不起,便害怕了,主動交出了案犯,并向王修賠禮道歉。從此以后,當地的豪強都不敢得罪王修了,都變得規規矩矩了,當地的治安也就漸漸好起來了。
王修還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在與人相處中,即使是對和自己有過節的人,也會以公心相待,而不去打擊報復。袁譚在青州時,把王修招為治中從事,當時,袁譚的別駕叫劉獻,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小人,他嫉妒王修的才能,就屢次搬弄是非,誹謗貶低王修。但后來,這個劉獻犯了事兒,依律應當判處死罪。王修正好負責審理這個案子,經過仔細審理,王修認為劉獻罪不至死,就沒有判處劉獻死刑,劉獻因此撿了一條命。人們因而更加稱贊王修了。
王修最令人稱道的,就是他的“講義氣”,曾經有恩于他的人,只要遇到危險,他就會挺身而出,以死相報。王修在孔融手下做縣令時,有一天,郡里發生了叛亂,叛軍將孔融包圍,雙方混戰,傷亡慘重。孔融對左右的人說:“在危難時期,能夠冒著危險趕來救我的,只有王修而已!”話剛說完,王修就趕到了,與孔融合兵一處殺退了叛軍,平息了叛亂。原來,王修聽說郡里發生了叛亂,一刻也沒耽誤,連夜點起了人馬趕回郡里救孔融。王修在袁譚手下做事時,袁譚背叛了曹操,曹操于是帶領軍隊在南皮縣進攻袁譚。當時,王修正在樂安運送糧食,聽說袁譚那邊遇到了危急情況,就立即帶著手下的幾十個人趕往南皮援救袁譚。走到高密的時候,聽說袁譚已經兵敗身死,王修下馬放聲大哭,說道:“沒有你我歸附誰呢?”哭完后,他又做出了一件誰也想不到的事——去見曹操。曹操剛剛打敗了袁譚,王修是袁譚的手下官員,對曹操來說,王修就是敵人,一般的人,躲還躲不及呢,王修卻主動找上門去。那么,他找曹操做什么呢?原來,他是懇求曹操讓他收葬袁譚的尸體。這顯然是十分危險的事,曹操一旦發怒,當即就會把他殺掉。曹操聽完王修說的一番話后,想觀察他的心意,就故意沉默著一聲不吭。王修便又說道:“我承受過袁氏的厚恩,如果能讓我收殮袁譚的尸體,然后再處死我,我就沒有什么遺憾的了!”曹操被王修的義氣所感動,同意了他的請求,不但沒有處死他,反而把他收在帳下效力。
有一年,嚴才叛亂,派兵攻打曹操所住的宮門。王修聽說發生了兵變,沒等召喚的車馬趕到,就率領屬下官員一路奔跑著趕到宮門援救曹操。當時,曹操正站在銅雀臺上,遠遠地看到一隊人跑來了,雖然看不清是誰,但曹操卻信誓旦旦地說:“那趕來的人,一定是王修!”叛亂平息后,相國鐘繇對王修說:“按照舊例,京城發生事變時,九卿是居守各自府衙閉門不出的。你怎么親自帶著手下人馬趕來了呢?”王修回答說:“拿了國家的俸祿,怎么可以逃避國家的危難?居守官府雖是舊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難的大義?!?/span>
在歷史長河中,王修的名氣并不大,但他卻在史書中留下了記載。善良、講義氣、有擔當……正是這些優秀品格,才使他脫穎而出,并留名青史。(唐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