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校文娛生活一貫活躍,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上,總是運用文藝演出的形式,在校史長河中留下鮮明的時代印記。抗日戰爭時期,該校成立了哲理中學后援隊,隨后,又接連成立戰時后方服務團、哲理宣傳隊、哲理抗倭劇社、大江文藝社、鐵流文藝社、哲理民訓隊等,開展有組織的支援抗日活動。各種組織互相配合,大張旗鼓地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文藝社創辦《大江》《鐵流》等抗日刊物,協助文藝宣傳隊挑選或編寫文藝節目,文藝宣傳隊赴西天尾、梧塘、江口、黃石等地舉行抗敵宣傳演出。抗倭劇社接連演出老舍的《面子問題》、陳白塵的《結婚進行曲》、郭沫若的《棠棣之花》等話劇,激勵師生和民眾的抗日熱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該校文藝宣傳演出也非常活躍。學校組織文藝宣傳隊、秧歌隊、腰鼓隊,走到街頭,走到鄉鎮宣傳演出。文藝隊演出《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九件衣》《花木蘭》等劇目,宣傳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國家大事。學校還聯系到駐莆31軍、28軍文工團來人指導文藝隊編排《工人舞》《采茶燈舞》《豐收舞》等節目。新中國的誕生,給該校文藝宣傳隊的師生注入勃勃生機,大家滿懷激情演出,人人覺悟提高。那么,1961年至1966上半年的這一演出高潮,又留下怎樣的時代印記呢?我請教了俞老師:“1961年前后,大家都餓著肚子,怎么會有排演大戲的勁頭?”俞老師興奮地說:“大家都很有興趣,很有激情,目的性也很明確。校領導很支持,提出要用革命文藝來激發師生戰勝自然災害的意志。后來又緊跟形勢,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又學習內蒙古的烏蘭牧騎,編排中小型節目,經常下鄉演出,加深與貧下中農的階級感情?!庇崂蠋煹囊环?,闡明了這一階段該校文藝演出的指導思想。選取、創作、改編以勵志、宣傳為指導思想,以革命歷史和新中國新面貌為題材,以歌劇、莆仙戲、組歌、大合唱、表演唱等為體裁,排演為廣大師生、貧下中農所喜聞樂見的精品文藝節目,是該校這個時期文藝演出留給后代的校史印記。(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