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和
那一年夏天,我告別仙游師范,踏上了北高這片熱土。我的園丁之夢,從此在這里生根、發芽了……
破舊的平房教室里,排列著陳舊的桌椅,一張張稚嫩的小臉龐,恰似含苞欲放的花朵。為了那一雙雙求知若渴的小眼睛,我愿意扎根鄉土,撐起孩子們的求學夢。踩在鋪著沙土的地面上,我知道,我圓夢了,那刻,我的心里充滿了欣喜。在這里,我的夢想之帆,即將起航……
在那個年代,我們師范畢業生在小學界是“香餑餑”,很受歡迎,尤其是在師資緊缺的沿海。因此,我的心里滋生出了一種優越感,覺得鄉下民辦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我們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開學后不久,學校舉行教研活動,先由“老將”陳老師開課。聽到他授課,我顯然是漫不經心,他一個民辦教師,能勝任嗎?可是我卻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他的實力。期間,他僅憑一本教材、一支粉筆、幾幅“教學掛圖”,就把課上得精彩紛呈。他聲情并茂的范讀,牽動著全體師生的心;他駕馭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不能不令人嘆服;他別開生面的教法,讓人大開眼界。尤其是他巧妙地設計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問題,把學生帶進了文本的意境。哪怕是難題,也能讓學生根據他點撥的思路,攻破它。他的課,讓我如夢初醒:原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在于交給學生“金鑰匙”,以打開學習上的“鎖”。
“有眼不識泰山”的我,終于認識到自己在師范學校只是學了點“皮毛”而已,之前的優越感蕩然無存。于是,我拜陳老師為師,虛心向他求教。他看我很有進取心,便毫無保留地把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方法傳授于我,使我漸漸進入了軌道……
那時,班里有一位女生,沉默寡言、自卑離群,時常穿著一件多處打了補丁的衣服,但她學習勤奮,作業都能按時完成。一天,我去家訪后,才知道她的母親幾年前就已去世了,其父親身體欠佳,以種田為生,家境貧寒。年紀尚小的她已經早早地挑起了“重擔”,她攬下了許多家務活,如做飯、洗衣、喂豬等。生活的艱辛,不言而喻。
看到這一幕幕,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為了讓她重拾信心,我給她講述了張海迪的勵志故事,鼓勵她勇于面對生活,做一個堅強的孩子。她聽了,眼里蓄滿了淚水,從中,我看到了她的堅毅。為了能讓她更好地學習,我去鎮上買了書包、文具、簿子送給她。點滴雨露,滋潤了嫩芽。
從此以后,她融入了班集體。同學之情,點亮了友誼的火把,讓她倍感溫暖……她漸漸變得開朗了,不僅能愉快地和老師、同學交流,還自告奮勇地參加了講故事比賽。
有一天,她的父親送來了一大麻袋地瓜,說是感謝我對他女兒的關懷。我一再推脫,卻是盛情難卻,最后只好收下了。當時,我每月吃國家供應的米,還要搭配“番薯纖”。這些地瓜,對于我來說真是雪中送炭啊!
于是,我經常煮地瓜飯吃。在這個偏遠的村落,若不是逢年過節,村民們是不買菜的。他們都是吃地瓜飯,下飯之菜便是他們自種的蔬菜。所以,村里自然就沒有菜攤子。我要買菜的話,得跑到很遠的鎮上去買,遠水救不了近火……
那時,井離學校有一里遠。我去挑水的時候,同行的幾位鄉親總會幫我打好井水,然后挑到學校去,一一倒進水缸……那一刻,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
一年后,和我一起分配到鎮里的師范畢業生,紛紛調回老家任教。當時,我的月工資只有33.5元,母親說我若請調回鄉,就能節省往返的車費,且能照顧家庭……
可是,我始終挪不開腳步。因為,我的青春之夢,已在第二故鄉——北高的沃土里生根、發芽、長葉、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