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勛
小時候,我就喜歡吃豆皮,因為它鮮嫩味美、香脆可口。豆皮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和發育的微量元素,又有補腎、清肺、化痰、抗癌等作用。
豆皮有濕、干二種,濕的是把豆漿上的膜皮揭起,卷成圓筒,狀如短小的竹竿,又叫“豆竿”,供市場、菜館或酒席盤菜用。那年,我們去某寺廟吃素宴,高明的廚師用豆皮仿制出“雞肉塊”“鴨頸脖”,味道之美、仿制之真,令人拍案叫絕。干的是把濕的揭起拆成半圓形吹干,狀若蓑衣,又叫“豆皮衣”,梧塘人親切地稱之為“豆仙心”,可貯藏,是產婦或病人的珍饈美味。莆仙產婦產后10天,親朋好友擇雙日送(又叫“送家”)紅菇、蟶干、豬肉、公雞、金針……不管十色八色,干豆皮總是赫然在列。
在家鄉,用自產的黃豆自制豆皮者日益增多。豆皮以黃豆為原料,洗凈浸泡膨脹后撈起磨成漿用白細布過濾,漿汁倒入鍋內煮沸,舀起倒入陶缸備用。農家制作一般會準備兩個注滿9/10水量的大鍋,在水面再安放較鍋周長略小且高度為15cm的平底鋁鍋,然后把備用的熱豆漿舀入平底鋁鍋淹達8cm左右,在平底鋁鍋一側20cm高處懸掛電風扇,朝漿面勁吹。屆時鍋下開灶加柴燒火,頓時濃煙彌漫。等到火苗豁然燃燒,人們已是油煙滿面,淚蒙眼睛,汗流浹背。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要得到金燦燦、薄如蟬翼的干豆皮,必須把握風、火、水三大環節。
豆皮是用風吹出來的,潔白的熱漿被吹凝成金色圓豆皮后,用長60cm、直徑0.5cm的細竹簽從中揭起,然后移到大電風扇下繼續吹,直至干燥成半圓形的“豆皮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保證吹制的成功,電風扇的選擇至關重要。家鄉人一般喜歡使用“小天使夾扇”,效果甚佳。
豆皮的成因在于熱漿被風吹冷卻凝結成膜皮,所以持續保持漿液始終熾熱且熱而不沸是燒火技術的關鍵。家鄉人喜歡用質地堅硬的龍眼樹、荔枝樹枯枝為燃料,保持一灶微紅的悶火是豆皮完美生成的最佳火候。過猶不及,火候太旺會導致鍋水沸騰、漿液騰溢、漿底焦黃,嚴重影響豆皮生成的產量及質量。
鍋水是為豆漿傳遞熱能的溫柔媒介,由于熱能的蒸發,鍋水會減少。所以必須定時檢查,適時補充,盡量保持在9/10的滿度。隨著豆皮的不斷吹成揭出,平底鋁鍋里的豆漿也必須適時不斷補充,使其始終保持良好的熾熱新鮮狀態,這是生產鮮嫩味美豆皮的秘訣。
家鄉的豆皮,在我的記憶里散發著童年的味道。不管身在哪里,我時常都會想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