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到農村,宣傳發動農民,建農會,打土豪,建立蘇維埃政權,創辦列寧小學。整個莆田,發展到300多個農會組織,10多萬名農會會員,匯成一支浩浩蕩蕩的農民運動鐵流。
他們到基層,培養革命骨干,發展基層黨組織。先后創建澳柄、山門、豐美、咸益女中等下屬支部,使得黨對莆田革命斗爭的領導有了更加堅強牢靠的組織保證,革命隊伍不斷壯大。
他們千方百計籌措槍支,組織戰斗員,成立閩中第一支革命武裝——莆田游擊隊,開展艱苦卓越的閩中武裝斗爭。
我講述從鐘樓走出的英雄豪杰。陳國柱(1898-1969),曾化名廖華。作為中共閩中地方組織的創始人,他為閩中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閩中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革命斗爭的傳奇。自從創建莆田黨團混合支部后,他先后主持把黨組織發展成為中共莆田支部,再升格成為中共莆田特區委,他均任書記,機關均設在哲理鐘樓。他深入仙游、興泰地區組織農民運動,在上宮,他建立仙游縣第一個黨支部,開辟仙游縣的建黨局面。他籌建莆田、仙游縣委,出任仙游縣縣委書記,與莆田縣縣委書記黃經芳聯合建立莆田中心縣委,轄莆仙兩縣委,使之形成合力。他為閩中新民主主義革命培養出一大批青年骨干。此外,他還有更多更為廣泛的革命活動。
他曾奉命前往全國革命中心廣州,出席全國第三次勞動大會,在劉少奇的直接領導下工作;奉調進入黨中央機關工作;前往延安,進軍政大學、中央黨校學習,參加整風運動,當選七大代表出席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參加東北解放戰爭,隨十兵團解放大軍南下進軍福建……他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副廳長、中央文史館辦公室主任兼政務院參事、國務院參事等職。
他既是一位堅定成熟的職業革命家,又是一位出色的詩人,寫下了許多優秀作品,有《碧血丹心集》傳世,是一部熱情謳歌偉大革命中人與事的英雄史詩,被郭沫若稱為“今之詩史”。
陳天章、陳兆芳、吳承斌、吳夢澤、陳德來、王紀修等成為莆田早期黨和革命武裝的領導人,林鳳池創建常太山門黨支部,任支部書記,領導常太人民開展革命斗爭。陳天章、陳兆芳、吳承斌為革命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陳天章,作為莆田早期學生運動的領袖、莆田早期黨和革命武裝的領導人、工農紅軍第201團政委,有過許許多多對敵斗爭的英雄事跡。1930年,他在指揮掩護戰友突圍的激戰中不幸被捕,慘遭殺害,年僅24歲。解押途中,他仍宣傳革命道理,臨刑高呼革命口號,威武不屈,壯烈犧牲。他的革命引路人陳國柱為他寫下千古不朽的詩句:“勢成騎虎還摧敵,陣合長蛇尚挫鋒。聞說城南遺跡在,還留碧血染青榕。”
如今,陳國柱、陳天章等革命先輩卓越感人的事跡,頻頻出現在莆田的媒體、史冊、紀念館、博物館中,廣泛流傳于老百姓中,他們永遠活在莆仙人民心中。
哲理鐘樓,本是哲理中學校園內的一座建筑物,自從賦予其特殊的時代符號后,她就升華成一種精神——愛國愛民、使命擔當、勇于獻身的家國情懷,她就成為莆田人民共有的寶貴財富。莆田二中、哲理中學的學子,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從中得到無窮無盡的精神營養,磨煉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兒女,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為國為民英勇奮斗的錚錚鐵漢。戰爭年代,有領導人民鬧革命的陳國柱、陳天章、陳兆芳、吳承斌、張如琦、楊杞松、羅迎祥、許彧青等閩中黨和革命武裝的主要領導者,有為人民英勇獻身的洪思聰、陳天章、陳兆芳、吳承斌、張如琦、楊杞松、羅迎祥、陸集圣、陳國楨、陳維鍒、曾紹舜等革命烈士,有陳文杞、吳鶴云等13位抗日將軍,有林鵬俠、陳祖勛、陳禪心等眾多抗日志士。和平年代,有沖破美國重重阻擾歸來參加新中國核原子能工業建設的郭挺章、黃維垣等著名科學家,有新中國培養出來各行各業數以千計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高級人才。每當我收集這些感人肺腑的史料時,就心潮澎湃。為國為民、使命擔當、勇于獻身的哲理鐘樓精神,已經積淀成為莆田這座新興港口城市特色鮮明、歷史厚重的傳統文化,其正以強勁的活力,在莆田市,在莆田二中、哲理中學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