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今日莆田之交通,一條條高速公路、鐵路、國省干線、縣鄉道路四方鋪開,承東啟西,連南貫北,多向輻射,暢達八方。一項項重點工程快速上馬,一個個基建項目加快實施,立體化、快速化、高效化的大交通格局正撲面而來。
過去五年,我市緊緊圍繞“四個交通”、“兩個體系”建設,凝心聚力、勇于擔當,大力推進我市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逐步形成,行業監管不斷深化,運輸服務質量和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立體交通惠民生
“這次聯二線開通以后,到縣城只要40分鐘,對游客的吸引力會更加大,還能把我們的特色農產品更多地送出去。”仙游縣菜溪鄉西邊村村民黃清鎖高興地對記者說,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到他們村旅游的人數比往年多了很多,這得益于聯二線的通車。
菜溪鄉位于仙游縣北部,有著名的菜溪巖景區,菜溪鄉不僅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而且物產豐富,盛產水稻、油茶等農產品。但是由于地處山區,行路難成了困擾該鄉發展的一大問題。2014年,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一條打開菜溪鄉山門的連接仙游、福清、漳平的道路——省道聯二線開工建設。
省道聯二線是我省“八縱十一橫十五聯”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261公里,途徑福清、涵江、仙游、德華、漳平5個縣區。其中在仙游境內65公里,總投資10億元。仙游縣交通局總工程師程朝陽介紹:“該工程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石倉石陽到西苑鳳頂段,長度28公里,投資4億元,現已完工實現通車。第二階段游洋天馬到石倉石陽段,長度21公里,投資3億元,目前工程進入掃尾階段,預計今年年底通車。第三階段是西苑鳳頂到西苑半嶺,長度16公里,投資3億元,將于2019年動工建設,2021年年底建成。”
順著通暢的路網,村民的土特產也更是賣了好價錢,腰包鼓了起來。菜溪鄉溪邊村村民黃兆坤:“路開了,我們家的大米、茶油價格馬上漲了不少,而且供不應求!”聯二線仙游段建成后,將連接與沈海復線高速公路與莆炎高速,進一步完善仙游縣公路主干線網絡,促進與周邊縣區的對外聯絡。同時隨著聯二線建成通車,把仙游的主要景區九里湖、麥斜巖、菜溪巖、仙水洋、九座寺等串聯起來,拉近了旅游景區距離,可實現一日游、兩日游,形成一個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經濟圈,有力促進旅游的發展。
路暢惠民生,菜溪鄉之變,是莆田交通事業發展變遷的一個生動縮影。十八大以來,公路建設累計完成投資752.6億元,是前五年(2008-2012年)的2.9倍。全市公路總里程達6388.3公里,公路密度168.11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網密度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262.6公里,比五年前新增128.8公里;普通公路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469.3公里,比五年前新增170.8公里;干線公路實現無等外路,農村公路建設養護得到全面改善和發展,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比率均達到100%,位于全省領先水平。
十八大以來,我市鐵路建設、港口建設、樞紐場站建設等更是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向莆鐵路、湄洲灣港口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形成“一橫一縱一支線”鐵路網絡,鐵路總里程達到134公里(客運總里程約100.38公里;貨運總里程約33.62公里),實現鐵路客、貨運“零突破”。全市現有千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1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1個),港口吞吐能力3726萬噸(含集裝箱4萬標箱),可通航靠泊Q―Flex型LNG船、15萬噸級散貨船、5萬噸級液化品船。樞紐場站建設累計完成投資51.2億元,為前五年(2008-2012年)的1.8倍。初步建成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綜合客貨運樞紐體系,建成1個綜合客運樞紐、3個鐵路客運站、8個公路客運站(其中二級以上客運站4個)、16個公交場站。
●公交縮短城市距離
近年來,莆田市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莆田公交的變化:昔日公交運營班線少得可憐,如今四通八達遍及城市每一個角落;昔日破舊的公交車,如今變身為一輛輛舒適豪華的寬敞巴士;昔日為等公交望穿秋水辛苦難熬,如今幾分鐘就有一趟如期抵達……
“城市的臉,市民的腿”,生動地詮釋了公交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十八大以來,我市始終把改善群眾出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構建便捷完善的公交系統,打造以中心城區為重點,城鄉一體化為目標的莆田特色的公交網。
近日,在市公交東站正要乘車回家的湄洲島下山村村民楊美林,他告訴記者,“近幾年莆田的交通變化特別大,高速公交K06的開通,讓我們往返湄洲島更快捷便利。湄洲島上也有公交車,七八分鐘就有一班車,還是純電動,綠色環保。”十八大以來,隨著城鄉一體化不斷推進,我市新增33條公交線路,擁有覆蓋莆田四區一縣、兩個管委會共68條,滿足市民不同需求,同時積極探索公交經營模式,開通了多種形式的公交線路,如旅游公交、定制公交(市區政府專線)、快速公交、高速公交(K05路、K06路),基本實現鎮鎮通。
莆田市公交集團總經理鄭永忠介紹,近五年來,公交集團大力發展綠色公交,從2016年開始,新增車輛全部為純電動車輛。目前,營運車輛818臺,其中新能源純電動車輛300輛、清潔能源LNG車輛382輛,車輛環保率達83%,居全省第一。今年9月份優先在湄洲島更換26臺第二代純電動車輛營運,計劃2020年基本實現新能源車輛營運。
記者在坐上了1路車,車廂內干凈整潔,拖把、垃圾箱等設施配備完善,與以往的公交車相比,車廂內還換上了文明公益廣告和城市特色海報。“如今乘車環境越來越舒適,和小轎車差不多了。沒有柴油公交車的柴油味,噪聲也非常小,純電動公交車真不錯。而且車廂空間很大,乘坐也非常舒適。”每天都乘坐公交車上班的市民周文升說:“莆田的公交發展越來越好,停靠站建設美觀大氣、公交實現智能化服務、線路越來越完善。”
據統計,十八大以來,莆田全市累計新增、更新公交車1003輛,公交車數量達1352輛,新增公交線路75條,公交線路達121條,中心城區萬人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達13標臺以上,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30.56%;2013年至今,新增出租汽車422輛,更新出租汽車764輛,總數達1625輛,增加35.1%;2013年至今,新增、更新農村客車75輛,實現全市所有具備運營條件建制村通客車,建成農村客運站及候車亭583個。
我市還不斷完善場站基礎設施建設,2013年以來,先后建成公交東站、南站、火車站公交站、荔園片區首末站等,使日益增長的車輛和線路都有了“家”。2017年公交北站、新涵園區、湄洲公交站等10個場站建設項目被市政府列入“美麗莆田”重點項目。在全市范圍內共建成286座港灣式停靠站,其中突出個性化和人性化地建設125座具有莆田地方特色的仿古木停靠站,為市民乘車打造舒心港灣。“有了這個停靠站,今后雨天再也不用怕淋雨,夏天也不怕太陽曬了。”這些停靠站的建成惠及了公路沿線的眾多百姓,大家都欣喜不已,“政府又為我們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實事。”
新公交走進市民的生活,讓老百姓感受到如沐春風般的幸福。記者在采訪中聽到這樣兩個溫馨的小細節。大年初一,許多市民在乘坐公交時,熱情地給公交司機拜年,令廣大駕駛員感動不已。一句由衷的“新年好”說出了廣大市民對莆田交通人推動市區公交快速發展的濃濃謝意。新公交,新氣象。駕駛員老李告訴記者,現在廣大市民乘車素質也越來越高。有一次,在一個站點上來一位老人,沒等他按為老人主動讓座的語音提示,已經有3位市民同時站起來請老人入座。
如今,站在街頭,人們會發現一輛輛美麗的綠色公交已成為莆田這座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時報記者 吳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