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季
我的孫女出生滿四個月了,女兒把那張洗凈晾干的車椅轎搬出來,讓她坐著。這張歷經半世紀、傳承三代人的車椅轎,瞬間打開了那扇記憶的大門……
打記事起,我就知道家里有一張車椅轎。母親說,我、二弟出生四個月后都是坐著它,且都和它相伴了一年多時間。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三弟出生后過“四月節”那天,外婆挑著一擔花籃來家里賀喜。母親打開花籃蓋,我看見內裝炒花生、“衛老”小魚,還有黑色的童衣、童褲、小圍裙等。那一天,三弟特別高興,穿著新衣服,坐在車椅轎里,神氣極了。外婆笑瞇瞇地看著他,嘴里操著興化方言,念念有詞:“吃花生,慶添丁;吃‘衛老’,活到‘老’;穿‘四月’衣,系小圍裙,一生衣食無憂矣。”外婆的金口玉言,為老屋增添了許多喜氣、福氣。
之后的日子里,車椅轎便成了三弟的“樂園”,因為母親要趕著去生產隊“出工”。那時,車椅轎,可謂幫了母親的大忙。那個年代,社員們一“出工”,家里的老人忙于繁雜的家務活,無暇顧及嬰兒,車椅轎便成了看孩子的“保護神”……
后來我結了婚。女兒出生三個月后,妻子把那張車椅轎搬了出來。它完好無損,洗凈后,轎腿橙黃,轎中的竹片已被歲月烙紅了臉,可它依然不減當年的風采。過“四月節”那天,女兒坐在車椅轎里,妻子用煮熟的豬尾巴、“衛老”小魚、蝦給她抹嘴。女兒初嘗“咸葷”,貪婪地舔著,吮吸著,恰似一只小饞貓。我有意逗她,把豬尾巴移開,她就張著小嘴,呢喃著。我又把豬尾巴放在她嘴里,她“吃”得津津有味。中午,妻子還特地煮了“長壽面”給女兒“吃”。只是讓她舌頭舔舔,就算“秋長”了。按莆田風俗的說法,孩子“秋長”后就能“長命百歲”。從此以后,她就開始吃葷的了。
車椅轎,成了女兒快樂的“天堂”。玩夠了,她就趴在轎面“平臺”上,甜甜地進入了夢鄉……
有時把車椅轎翻過身,豎起來,它就成了一張竹方凳,妻子便抱著女兒坐在上面喂米糊。可“小不點”的頭老是轉來轉去,真不好“伺候”。妻子只好站起來,把車椅轎橫放在地上,讓女兒在里面坐著,再喂她,這就方便多了。
到了周歲后,女兒較少坐車椅轎了。在車椅轎旁,她總要停留片刻,還挺戀它呢。漸漸地,女兒學會走路了,屋里屋外皆是她活動的天地。
有時候我給女兒喂飯,她就故意跑來跑去,逗著我。妻子望著束手無策的我,詼諧地說:“你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頓時,我腦子開了竅,便把女兒放在車椅轎里。期間,她又站起來,右腿跨出去,但只能架在轎面邊緣。而左腿被車椅轎中間的“竹條座”擋著,且她也沒力氣提起腿來,只好又坐了回去。她反復折騰著,就是出不去,而車椅轎始終不會傾倒,穩如泰山。
看著調皮的女兒,我笑得合不攏嘴。她鬧夠了,玩累了,終于乖乖地坐在車椅轎里,讓我喂飯。我邊喂飯邊想:小孩都會走路了,我們還離不開這位好幫手呢。直到女兒三歲后學會自己吃飯,也坐不進去了,車椅轎才默默地回歸原處“待命”……
車椅轎,是祖先發明的“寶貝”。而進入21世紀后,它便在竹器市場上漸漸地隱去身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商店里的嬰兒床、嬰兒車、學步車……真乃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然而,它們始終無法與穩當、環保、溫馨的車椅轎相提并論……
眼前,孫萌寶坐著的車椅轎,多么令人倍加珍惜,讓人依依留戀。因為,它記錄著嬰兒的無限快樂,承載著長輩們滿滿的慈愛,傳遞著一代又一代希望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