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文/圖
點燭山
點燭山火母
大五福
千米“龍燈”掛滿百家姓
莆仙戲《海神媽祖》
媽祖供品
文藝踩街
3月7日,農歷正月廿九,莆田文峰天后宮舉行媽祖元宵尾暝燈祈福活動。來自臺灣臺南大天后宮、新港奉天宮、云林土庫順天宮、高雄新莊天后宮及廣東等海峽兩岸媽祖宮廟代表前來共同祈福,共點燭山火母,迎祥納福。
五福獻瑞,福祉禎祥。當天上午十時,丙申年文峰宮媽祖元宵尾暝燈祈福隆典儀式舉行。文峰宮搶救挖掘的非遺項目《大五福》,由莆仙戲劇院傾情演繹,福星、祿星、壽星、禧星、財星耀眼登場,致賀賜福,讓觀眾深深感受到千年吉祥福道文化的無窮魅力。重新編排的《大五福》承繼傳統,特色鮮明,韻味雋永。
《大五福》是莆仙戲曲藝術園圃中的一朵奇葩。記者了解到,莆田文峰天后宮是史上舊戲班的聚散地。近年來,為了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成立媽祖曲藝團,搭建藝術平臺,運用各種藝術表演形式,傳播媽祖信俗、弘揚媽祖文化,推進對外和對臺民間藝術和媽祖文化交流。同時,對瀕危的傳統戲曲《大五福》進行挖掘、搶救、整理,重新編排,進行展示,并積極申報省級非遺項目。
祈福儀式上,文峰宮管委會主任陳鷺玲點燃燭山火母。之后,莆仙戲劇院為觀眾獻演最新獲獎劇目《海神媽祖》。
紅燭疊山,燦若星辰。當晚的文峰宮張燈結彩,人頭攢動。在新舊殿,如織游人為延續六百余年的燭山祈愿慕名而來。燭光搖曳中,不知醉了多少有情人。點亮一支紅燭,虔誠向媽祖禱告,祈求平安幸福。記者了解到,燭山蠟燭不能全點完,要留下二寸許“燭腳”;到二月初一,各家各戶再來請回他們的“燭腳”,帶回家中繼續點燃,寓意瑞兆臨門、全年平安,稱之“請火母”。
當晚七時,文藝踩街開始。來自全市40多支民間文藝隊、十余部彩車從文峰宮新殿門口出發,途經觀橋、梅園路、新街口、舊車站、東大路等路段,一路敲鑼打鼓,浩浩蕩蕩,沿途數萬市民朝拜祈安納福。
供品展示,嘆為觀止。栩栩如生的媽祖供品堪稱“中華一大絕活”,為文峰宮媽祖元宵添上了濃重的一筆。眾多游人拍手叫絕,紛紛拍照留影。記者了解到,媽祖供品是民間傳統的敬神獻禮食品裝飾藝術,俗名“媽祖筵桌”,通常在媽祖神誕和升天紀念日,以及傳統節日擺列供奉。其配套和擺列均有相對固定的格式。供桌上必備:香、花、果盒、饌盒、壽桃、面飯、五果、六齋、茶、酒。自由創作的食品裝飾造型藝術作品,其中的媽祖故事人物造型、水族朝圣、海鮮景等,別具特色。
陳鷺玲介紹說,文峰宮媽祖總元宵,俗稱“尾瞑燈”。據地方志書記載:莆田元宵,“文峰宮起,文峰宮止”。文峰宮歷史悠久,屬于官拜的廟宇,其媽祖禮俗文化活動,特別是以吉祥福道文化“大五福”、種德祈福的“元宵燭山”、敬神娛人的“媽祖供品”、感格神明的“媽祖誦經”等為主要載體的上元祈福活動,歷經六百六十余載沿革、演變、發展和定式傳承,已經成了適應當代社會需要,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節日期間文化生活,聯結海內外炎黃子孫感情,促進對外民間文化交流和海峽兩岸人文雙向流動,符合廣大媽祖信眾美好愿望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