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時報記者 鄭育俊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句祖訓,出自莆田人南宋榜眼陳俊卿的一句詩聯,其意蘊深刻,一時傳為佳話。正是這句傳頌了近千年的古訓,道出了人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的進取精神,激勵了一代代興化兒女為家國而勤奮讀書。
在4月23日第2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莆田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唐炳椿作詞、80后青年作曲家李菲作曲的《家貧子讀書》正式上線,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網福建頻道、百度音樂等聯合全球首發,以此弘揚傳統文化,紀念世界讀書日。該歌曲由著名青年歌唱家王麗達、丁曉紅分兩個版本演唱,莆田市委宣傳部與福建省音樂家協會聯合出品,獲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隆重推薦。
唐炳椿告訴記者,“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是古人留給莆田百姓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松樹和柏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適應性,不論貧瘠地和巖壑山地,它們都能生長。家貧而能讀書,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重視知識的價值和益處,學會求知,學會做人,自己可以有更大的發展前途,家庭也能夠逐漸步入脫貧致富之路。
作為在第20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首推的歌曲力作,《家貧子讀書》歌詞描述了老百姓秉承“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祖訓,重視培養孩子,再窮再苦也要讓孩子讀書,孩子體諒父母的困難,刻苦好學,既學到了知識,也學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報效國家。祖訓借用“地瘦栽松柏”的例子闡述了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意蘊深刻,代代相傳,成了學子勵志上進的座右銘,反映了崇尚讀書、倡導孝道的社會心理和傳統美德,表達了老百姓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的進取精神。
《家貧子讀書》旋律簡捷、古樸、流暢,節奏舒緩、悠揚、優美。它以童聲的民諺誦讀引出主題旋律,窮孩子的好學品質借此體現得淋漓盡致,又經重復及變化循環,畫面的立體呈現和配器的空間多維化,營造出古樸、和睦、慈愛的審美特征。音樂制作精良,清麗典雅的古箏、清揚悠遠的古笛、清雅優美的琵琶等樂器完美地表現了讀書的主題形象和音樂的古樸氣質。節奏采用相對時尚的律動,體現了時代感,弦樂團的溫暖氛圍彰顯了大氣質,讓音樂的整體格調達到殿堂級。
王麗達以溫柔的女聲將對學子讀書成才的殷殷希望娓娓道來,童聲的合唱為歌曲更添靈動與朝氣。記者了解到,當王麗達拿到歌譜時,不禁被這種奮發向上的正能量所打動,欣然接受這首作品的演唱邀請。王麗達說,之所以選擇在第20個世界讀書日發布這首歌曲,是希望這首歌既能鼓勵學生朋友們認真努力地讀書,又能讓已經工作了的朋友們不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忽視了讀書。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上的內容五花八門、鋪天蓋地,但在沒有演出任務的閑暇,我更喜歡靜下心去閱讀一本好書,釋放身心的同時也開闊眼界與胸襟。
《家貧子讀書》飽含諄諄心語,滿載殷殷之情,流暢動聽,朗朗上口,便于傳唱,不失為一首弘揚傳統文化、同時又與時俱進的歌曲佳作,對增強全民用閱讀點亮中國夢意識,踐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牢國家文化根基,造就民族心靈高地,提升人民精神氣質,弘揚中國精神逐夢奮進,共同推動書香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鏈接〉〉〉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于國際出版商協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享受閱讀的樂趣。
自“世界讀書日”宣布以來,得到了全球社會各界的熱切響應,并發展為尤其重視針對青少年的活動,目的是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人文精神,引導他們尊重知識。因此,在每年的4月23日,作家、出版商、教師、圖書管理員、私立或公立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學生、人道主義者、大眾媒體,以及全球各國愛書的人已經把讀書日的宣傳活動演變成一個熱鬧的歡樂節日。
唐炳椿:莆田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2011年,創作的《兩岸一家親》(唐炳椿詞,彭立曲)、《湄洲和五洲》(唐炳椿詞,彭立曲)獲得“唱響中國”福建賽區優秀歌曲獎。2011年,《兩岸一家親》被中宣部牽頭,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舉辦的”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征集評選獲得全國10首優秀歌曲的第6位,成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全國十首獻禮歌曲之一,被選入學習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36首集錦》和《“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征集評選活動10首獲獎歌曲集萃》,受福建省政府表彰。2012年,《兩岸一家親》獲得全國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受福建省委省政府表彰。2012年,《湄洲和五洲》獲得福建省“一市縣一歌”優秀作品獎(最高獎)。2012年,《我們都是中國人》(唐炳椿詞,彭立曲)獲福建省“閩臺新童謠” 歌曲征集評選活動一等獎(最高獎)。2013年9月25日,《同圓中國夢》(唐炳椿詞,彭立曲)被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唱片總公司舉辦的“美麗中國”歌曲征集活動評為全國十首最佳歌曲第一名。2014年《同圓中國夢》在由中宣部文藝局、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聯合舉辦的“我們的中國夢——講述中國故事”文藝作品征集中榮獲音頻類重點推薦作品二等獎第一名,名列第5名,并作為壓軸歌曲由著名歌唱家戴玉強、殷秀梅在中央電視臺頒獎晚會上演唱。2014年獲第七屆百花文藝獎歌曲類一等獎第一名,福建省委省政府頒發證書。2014年10月17日獲福建省委宣傳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貢獻獎。2014年12月31日晚,《同圓中國夢》入選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綜藝頻道和中文國際頻道并機直播的《啟航2015新年特別節目》(元旦晚會),由著名歌唱家呂繼宏、陳思思演唱。《同圓中國夢》被收錄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的《美麗中國——全國主題征歌獲獎原創歌曲集》,學習出版社出版的《“我們的中國夢——講述中國故事”文藝作品音頻類重點推薦作品集》。2014年創作的《心永在 夢常在》(唐炳椿詞,陳丁曲)在由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中國夢”全國原創歌曲征集評選活動中獲優秀作品獎,是福建省在此次歌曲征集活動中唯一獲獎的歌曲,獲省政府表彰。《心永在 夢常在》還被收錄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中國夢”全國原創歌曲精選專輯》。
李菲:80后青年作曲家、音樂制作人,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在業界好評如潮,被稱作“極具天賦和潛質的青年藝術家”。作曲的作品多次獲獎,主要作品有《快樂的少先隊》、《離歌》、《彩虹風箏》、《心中的力量》、《同心逐夢》、《珍珠花》、《最好不相見》等。
王麗達:湖南株洲人,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是中國音樂學院院長、中國最有聲望的教育家金鐵霖教授關門弟子。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華語音樂家協會理事,獲得過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組金獎、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民族聲樂組金獎等獎項。王麗達歌聲充滿了熱情和靈性,聲情并茂、感染力強,盡顯出她獨有的魅力。
丁曉紅:異軍突起于民歌界的時尚新民歌手。她在唱法上先后融合了民族、通俗和美聲唱法之美,形成了大氣、簡約、主流、時尚的演唱風格,為新民歌界注入新的血液。她在演唱時,意厚情真、音色豐富、音質純正,大氣甜美又不失時尚動感,極富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主打時尚動感新民歌和靚麗造型形象的她就被各大媒體和專家譽為“中國時尚新民歌代表”,多次獲得國內各種文藝賽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