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文/圖
點燭山祈愿
栩栩如生的媽祖供品
文藝踩街
3月19日(農歷正月廿九)晚,莆田文峰天后宮媽祖“尾晚”元宵精彩開鬧。
當晚,文峰宮舉辦的媽祖供品、文藝踩街、燭山祈愿等活動精彩紛呈,吸引了上萬市民前來觀賞。記者在現場看到,步行街燈火璀璨,人山人海,一條千米長的百家姓紅燈籠格外引人注目,不少市民紛紛用手機拍照。百家姓長燈獨具特色,于2014年文峰宮慶祝遷建660周年期間首次掛出,受到市民的喜愛,此次掛出180對紅燈。
七時許,來自全市眾多民間文藝隊、十余部彩車從文峰宮新殿門口出發,途經觀橋、梅園路、新街口、舊車站、東大路等路段,一路敲鑼打鼓,浩浩蕩蕩,沿途數萬市民朝拜祈安納福。
延續六百余年的燭山祈愿是尾晚元宵的重頭戲之一。當晚,文峰宮新舊殿門口燭山架上,燭光搖曳,夢幻如詩。一艘燭光帆船成為點燭山祈愿的亮點,市民不斷給蠟燭點火,祈求來年紅紅火火,祈愿新的一年里一帆風順。記者了解到,蠟燭點到剩下二寸許時就要吹滅,留下“燭腳”;到二月初一,各家各戶再來請回他們的“燭腳”,帶回家中繼續點燃,以示瑞兆臨門,全年平安,這叫“請火母”。
文峰宮新殿擺放的媽祖供品,栩栩如生,令人驚嘆,堪稱“中華一大絕活”。媽祖供品是民間傳統的敬神獻禮食品裝飾藝術,俗名“媽祖筵桌”,通常在媽祖神誕和升天紀念日,以及傳統節日擺列供奉。其配套和擺列均有相對固定的格式。供桌上必備:香、花、果盒、饌盒、壽桃、面飯、五果、六齋、茶、酒。筵桌則分稱文筵和武筵,而每架齋筵的搭配再分為:十齋、十二大碗(四平八企或八平四企)、十二小碟等。除規格筵桌外,尚有自由創作的食品裝飾造型藝術作品,其中的媽祖故事人物造型、水族朝圣、海鮮景等,別具特色。
文峰天后宮管委會主任陳鷺玲告訴記者,文峰宮歷史悠久,屬于官拜的廟宇,媽祖元宵傳統延續到現在已有600多年歷史,成為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世界非遺《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文峰宮“尾晚”元宵活動內容多,規模大,萬人祈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鏈接:
莆田元宵全國最長始于文峰宮,止于文峰宮
莆田元宵為全國最具特色、跨越時間最長、活動規模龐大、參與人數眾多的節慶,從正月初六開始到正月廿九結束,最后一晚為市區文峰宮的“尾晚燈”。
“鬧元宵文峰宮起,文峰宮止”這是莆田民間流傳的一句話。民俗專家林洪國說,正月十一文峰宮鬧元宵,俗稱“小元宵”。由于文峰宮古時就處在行政中心區域,附近就是官衙,在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官方地位,因此官方參與的元宵活動被視為鬧元宵開始?!拔姆鍖m止”是因為文峰宮舉行的“尾晚燈”活動,被當作元宵結束的“總元宵”。
據了解,莆田元宵有媽祖文化、歷史文化、抗倭文化等主題,媽祖文化主題的元宵代表有媽祖祖廟、文峰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