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富”號客輪從臺灣本島直航湄洲島,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臺灣客運直航第一船”。
▲俄羅斯首次向福建口岸運輸天然氣,圖為俄羅斯12萬噸LNG巨輪“首航”。
▲借助重點國企無人機拍攝強化口岸立體管控
▲“警花”的微笑宣傳
位于東南沿海的莆田市,是我國沿海對外開放地帶及對臺往來的交通樞紐。作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莆田市不但是媽祖文化發祥地,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如今,莆田市已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守衛這里的“國門衛士”,不斷見證傳承“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足音。
●唐宋海外貿易“明珠”
“莆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顆明珠。”唐宋以來中國航海史上必經的黃金水道——南日水道(也稱興化水道),就處于莆田市境內。南日水道不僅水深,且靠近內陸,較為安全。近些年在南日海域,發現了不少運載商品的海底沉船,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水道,其年代可追溯至唐朝。
古時福建泉州是東方大港,雖然吞吐量大,但根本應付不了那么多海外貿易,這就影響和帶動周邊莆田小港口發展。“東南有海道,所以捍隔諸蕃,如三佛齊、大食、占城、阇婆等數國,每聽其往來,相為互市。”古時,莆田擁有白湖港、江口港、寧海港、賢良港、吉了港、小嶼港(即秀嶼港)、太平港等著名港口,成為海內外海舶聚集繁盛的地方。宋代莆田海上捕撈、貿易等更為發達,不但可以制造遠航大海的大船,而且是福建四大造船中心之一,擁有的船舶數量多。
宋朝,運載貨物的船從莆田各港口,向北到達江浙以及北方諸港口,向南可達廣東沿海各港口。海外可至朝鮮、日本及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國家和地區。《興化府志》介紹,賢良港“居民數百家”,秀嶼港“居民千余家”,太平港“吉了、小嶼、莆禧、平海商販船只,皆集于此”,白湖港“南北商舟會焉”, 可謂為閩中貨物集散地, 船只云集。“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流求、大食之屬,莫不愛好,重利以酬之。”宋代莆田籍名臣蔡襄的這一記載,讓人們在事隔千年之后,仍可深深地領會到當時興化軍海上貿易的繁榮程度。
如今,莆田市已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相繼開通印尼、朝鮮、俄羅斯等國際航線,為港口發展帶來機遇。對此,駐守在千年古港的莆田邊防檢查站,在港區一線建立執勤點,推行“即報即檢、即靠即作、即檢即離”的主動通關服務,通過“網上報檢”、“QQ報檢員之家”、“海飄驗證窗口”等舉措,最大限度地加快出入境驗放速度。同時,他們還與當地北岸邊防大隊聯合打造“20分鐘服務圈”,每名官兵包片管轄區域,結合高清智能數字監控系統,確保在較小的巡防區域內,20分鐘內處置涉法事件,最大限度滿足外輪船方在港的安全感。其中,僅位于秀嶼港的國家能源發展戰略項目——中海福建天然氣莆田接收站,就從印度尼西亞、也門、卡塔爾、俄羅斯、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安全進口液化天然氣超過1000萬噸。
●守衛海底文物遺產
莆田有興化、平海、湄洲“三大灣”,不管是南下,還是北上的航運,這里都是必經之路。唐宋以來,莆田作為裝載貨物起運的集散點,海上貿易興旺,進入莆田的外來物品有越南的占 城稻、印度的木棉等,而從莆田出口的物品有桂圓干、荔枝干、紡織葛布、蔗糖、瓷器、海鹽、茶葉、水果等,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
港口的發達和先進的造船技術,推動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和商品豐富,從事海上絲綢之路商貿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商品。到了唐代,莆田人的航海不僅僅是為了捕撈,更為了商貿。宋代莆田制瓷業鼎盛,商船從當地西天尾港出口,運載著周邊窯口出廠的瓷器進行海上貿易。這些窯口生產的瓷器是對外貿易的主要貨物,可以稱之為“外銷瓷”。這些瓷器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靠近山區的青瓷,另一類是沿海、靈川、仙游的青白瓷。此外,日本出土的珠光青瓷,很多花紋和釉色都與莊邊古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莆田興化南北平原形成后,溝渠發達,促進農作物大力發展,莆田的荔枝、桂圓、糖都是當時外銷的主要物品。現在在美國的博物館里,還保存著一個宋代莆田籍名臣蔡襄的“錦繡囊”,這個精致的“錦繡囊”就是當時保存荔枝用的。現在,莆田市博物館保存著一幅明代的天文圖,圖上有24個方位的羅盤,是研究中國航海和天文的不可缺失的重要文物。
莆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如今,在莆田“三大灣”里,海底還保存著豐富的文化遺產。2007年,中國水下考古中心對福建省海底文物進行探尋后,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自他們中心成立以來,在莆田發現的水下文物是最豐富的。從唐代到民國,起碼有4個點,沉船里還保存著整船的瓷器。
南日海域發現的沉船歷經朝代多,從唐到民國,文物數量多,以宋、明、清等朝代為主。“莆田要提升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要積極做好海底沉船保護、考古勘察等工作。”北岸邊防大隊大隊長葉金友介紹說,當地邊防官兵多次查獲盜撈海底文物違法人員,以及被盜撈的海底文物碗、碟、湯勺、壺等數百件。經初步鑒定,被盜撈的海底沉船歷經數個朝代,文物多為青瓷系列,系南宋時期浙江龍泉系列民窯瓷,其中部分為三級文物,文物標本幾百件。這從側面印證了南日水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些海底文化遺產是莆田古代海上貿易繁榮的象征。
●媽祖文化源于“海絲”
莆田還孕育了“海上絲綢之路”最主要的保護神媽祖。海上貿易繁榮鼎盛,但出海很冒險,這就促使媽祖在南宋之后成為主要的海上保護神。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鼎盛,媽祖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媽祖,被稱為“海上和平女神”。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年代,鄉土觀念濃厚的出海人,主要信仰媽祖,常攜帶媽祖神像隨行保佑,從湄洲祖廟請來的媽祖像更被視為媽祖分靈。宋代時期莆田海外貿易國家就有13個,元明清時期增加至30多個。媽祖信仰就產生并發展于這樣的背景下,成了“海絲”保護神。之后,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媽祖信仰逐步從莆田走向全國及世界各地。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媽祖信仰又反過來推動和促進海上貿易的發展。
媽祖文化源于莆田、源于“海絲”。千百年來,扎根莆田大地的媽祖信仰,就這樣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枝蔓,伸延到海峽兩岸及五大洲的34個國家和地區,默默踐行著自由、文明、包容、和諧、正義、合作、共贏的“海上絲綢之路”精神。媽祖文化還體現了人類征服海洋的大無畏精神,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代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如今,全世界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信眾接近3億人,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
媽祖架橋梁,兩岸一家親。守衛在“媽祖文化第一哨”莆田邊檢站將“規定動作”延伸為拓展服務,在媽祖出生地——湄洲島增設“巾幗文明流動崗”,打造“30分鐘服務圈”,推行“零等待”坐等服務機制,向臺胞解讀最新出入境政策,并贈送 “Q版媽祖”小掛件等媽祖特色宣傳品。同時,他們制訂了通往省內各地的交通時刻表及出行注意事項、應急措施等提示內容,24小時為朝圣信眾排憂解難,把媽祖文化打造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樞紐。
現保存在莆田三清殿里的宋代紹興八年“祥應廟記”碑,是目前在福建省發現的記錄海上貿易情況最早的碑記,明確記載了宋代莆田對外對內海上貿易的經過,其中也提到海神庇佑海上運輸。“綿延海岸線的座座媽祖廟,都是lsquo;海絲rsquo;最生動形象的lsquo;活化石rs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