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記錄寶寶成長的足跡,不少父母會選擇到攝影機構給寶寶拍照留念。然而不少商家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眼球,以“免費拍攝”為噱頭,事后以服裝、洗印、制作、底片等收費,令消費者直呼不劃算。
戴小姐就是其中一位。日前,她上網時看到一個廣告說是可以免費為小孩子提供攝影服務。戴小姐心動了,于是就帶了兩歲的兒子,到了廣告中所說的兒童攝影店攝影。拍攝的時候是免費,但是當她到店里挑選照片時卻被以各種名目要求付款,戴小姐很氣憤,但又不想放棄已照的照片,最終又花了三、四百元買了不少東西。
除了這種“先免費,后破費”的手段,記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一些攝影機構為了迎合人們的消費心理,也紛紛推出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但當中暗藏貓膩,如口頭承諾不兌現。預訂拍攝套系時,商家口頭承諾給予打折優惠或多項贈品,但不在訂單里注明,事后以種種理由拒絕兌現;相冊、照片縮水。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只看樣冊內容,忽略相冊頁數、照片張數、照片尺寸等細節。故意減少相冊頁數、照片張數、縮小照片尺寸;加拍照片,越選越多。在拍攝的時候,商家額外加拍照片,到了選片入冊時,張張效果都不錯,越選越多,導致二次消費。商家宣傳中的“高級攝影師”、“專業攝影師”根本不存在或并不直接參與拍攝,更有拍攝前商家消失。
為此,記者在這里提醒廣大消費者,要理性看待優惠活動,不要輕信商家所謂的“免費拍照”、“限時特惠”等優惠“噱頭”;需要拍照時應選擇具備營業資質、信譽好、規模大的攝影機構;還要實地查看攝影場所。要注意查看攝影場所是否有消毒設施,服裝、玩具、室內物品是否消毒,服裝、玩具、室內物品是否整潔;最好簽訂書面合同。特別是付費標準、相冊和照片尺寸、數量、制作效果、底片歸屬、違約責任等要在合同里逐一寫明;最后,對攝影機構為孩子多拍的照片,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加選。不要被工作人員的極力推薦所忽悠,而導致二次消費。(時報記者 吳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