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莆田市秀嶼區成立了。
自2010年以來,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實際,把高起點高質量建設好省級生態區作為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諧統一的重要途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了“創建省級生態區,打造和諧魅力秀嶼”的奮斗目標,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3億元,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85365萬元,增長7.2%;農民人均純收入10242.2元,增長14.2%,節能減排任務得到有效落實。全區有7個鄉鎮,目前已有笏石、埭頭、平海、南日、月塘5個鄉鎮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東莊鎮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鎮,完成比例達87.5%,全區148個行政村中129個行政村被命名為市級以上生態村,其中5個村被命名省級生態村。
全區上下凝心聚力、合力攻堅,緊緊抓住流域綜合治理、工業園區發展、生態示范創建和構建社會保障體系4個重點,積極實施水源保護、煙塵防治、噪聲監管、固廢處置、生態修復、植被綠化、生態家園、生態休閑、清潔能源、綠色產業十大生態工程,努力打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規范守信的市場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區經濟社會呈現出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環境優美、社會穩定的喜人局面,較好地完成了生態區建設六大領域及22項指標任務,生態區建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初步顯現,實現了市域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科學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秀嶼特色的生態發展道路。
秀嶼區委、區政府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副區長為副組長,監察局、團區委等42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秀嶼區生態區建設領導小組,制定2013年度省級生態區創建工作任務分解,各有關單位確定了專門工作人員,明確了工作職責和規范要求。
2006年,秀嶼區就出臺了《秀嶼生態區建設規劃》,提出生態區建設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和保障措施。2012年編制了《秀嶼區創建生態建設規劃》,2012年6月21日全區頒布實施。秀嶼區政府先后出臺了《創建國家級生態區實施方案》、《秀嶼區創建生態區建設規劃》、《秀嶼區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規劃》、《莆田市秀嶼區2012年整治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莆田市秀嶼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修訂)》等文件,保證了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區域內近年來從沒有發生過污染事故和生態破壞事件。將創建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實行環保工作“一票否決”制度,并把考核結果作為評優選先、提拔重用干部的依據之一,有效推進創建工作深入開展。
加強綜合治理 保護生態環境
近年來,秀嶼區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特色資源、一流的投資環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區經濟社會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空氣環境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東風水庫飲用水質達國家二類標準以上,噪聲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標準,以人為本的得到和諧發展。
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實施工業污染治理。區環保局執法人員結合現場檢查工作,對投產企業送達區政府竣工環保驗收文件,明確告知企業驗收期限,在規定時限內未完成驗收的頑固企業,依照環保相關法律法規從重處罰,絕不姑息,同時把企業列入黑名單,并把對企業的相關處理情況通報相關部門,形成環保執法威懾力,從而推進企業環保驗收。對未投產的企業,則進一步宣傳環保驗收有關規定,提醒企業按有關規定和程序申請環保驗收。截止2012年底全區列入計劃共驗收建設項目86家,驗收年達率達到89%,列居全市前列。
強化環境執法,夯實流域環境安全。繼續加大環保專項執法檢查力度,開展重點行業環境專項整治工作,打擊違法排污企業,著力解決重點行業的環境問題。加強重點行業管理,增加對電鍍、化工、印染、造紙、涉重金屬的企業現場管理和監督性監測的次數,督促相關企業制定環境風險評估的備案工作。
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嚴格環境準入。實行投資項目準入管理,對不符合環保、節能、安全生產標準以及產業鏈低端的項目予以“一票否決”,對于符合基本條件的項目,也必須同時達到每畝固定資產投資強度、投產后產值、稅收等要求,提高了項目準入的門檻和引進項目的檔次,實現從引進勞動密集型項目向側重引進資金、技術密集型、生態型項目轉變,2012年全年共環評審批79件。同時分別委托廈門大學編制完成笏石工業園工、木材加工區、上塘珠寶城規劃環評;全面推進工業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和環保監管能力建設,實現園區廢物集中處理達標排放;結合工業園區和重點行業環境整治,加快基地、園區廢水集中收集、處理、回用和廢渣的綜合利用設施建設。
扎實開展總量減排。扎實推進責任減排、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努力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 2012年全區化學需氧量總體減排1.5%,氨氮1.5%, 二氧化硫減排6%,氮氧化物減排4%,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加強重點行業監管, 2010年以來,秀嶼區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積極發展清潔生產,積極推廣企業循環經濟。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增強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到2014年把我區建成經濟發展、人民富裕、資源節約、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進步、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國家級生態區。2012年,全區單位GDP能耗為0.36噸標煤,比2010年下降了 31%。同時,積極利用清潔能源,建設天然氣高壓管線并實現供氣,能充分滿足工業企業和居民用氣,有效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
推廣生態農業 倡導綠色消費
秀嶼區加快實施品牌戰略,推進“南日鮑”、“宴廚鮑”、“漁太太”、“天蘭”等農業品牌建設,引進中國對蝦“黃海2號”,示范推廣新型網箱、五欄敞口式鮑魚養殖箱、龍須菜與海帶輪養等養殖技術模式;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區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4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
秀嶼區進一步提高良種種植面積,提高單產和品質,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截止目前,已建立無公害基地1個(前沁農場),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1個(前沁農場)。通過積極引導,已經建立前沁農場3400畝無公害蔬菜等六大生產示范片。
秀嶼區大力推進現代漁業發展,鞏固提高海帶、牡蠣、花蛤等傳統品種養殖規模,著力拓展鮑魚、海帶等名優品種養殖;積極推進生態漁業建設,加快發展以突出漁業休閑功能的漁港經濟區;重點發展鮑魚精深加工,擴大藻類、貝類及低值魚蝦類等大宗品種的精深加工,積極培育以匯豐食品、誼來鮑魚等為重點的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鮑魚、海帶、紫菜、紅毛菜等品種養殖的發展,不斷提高漁業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加強環境宣傳 營造創建氛圍
2011年秀嶼區制訂印發《秀嶼區創建國家級生態區工作實施方案》,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努力營造全民參與的創建氛圍。如廣泛開展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每年的“4·22”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都在全區開展大型環保咨詢、宣傳教育活動。實施綠色創建活動,建設生態秀嶼,以生態統攬工業、農業、旅游和城鄉建設理念已深入人心,全區上下形成了關心、愛護、監督生態環境的濃厚氛圍。
豐碩成果屬于秀嶼有心人
秀嶼區創建省級生態區域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242元,單位GDP能耗小于0.9噸標煤,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小于30立方米,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7m3/萬元 ,主要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的比重達到34.5%。
秀嶼區現在森林覆蓋率為19%,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比例18.76%,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和噪聲環境質量均達到功能區標準,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化學需氧量小于3.5 千克萬元、二氧化硫小于4.5千克萬元且區域排放總量不超過總量控制目標,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3.5%,工業用水重復率68.42%,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3%,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大于85%且危險廢物的處理處置率達100%,城鎮人均公共綠面積為12.89平方米,農村生活用能中清潔能源所占比例為91.3%,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1%,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處理率為95.9% ,化肥施用強度(折純)為217.5千克/公頃,集中式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