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山里鬧元宵別有一番風情,淳樸的山里人用真誠的心描繪新年美好愿景,祈盼新年平安幸福。圖為涵江區莊邊鎮尚書橋村朝陽鬧元宵景象。
“莆田鬧元宵時間長,大家又攀比lsquo;節儉rsquo;,這年過的真嗨!”近日,正在部隊集訓的河南籍新兵趙恒博,興奮不已說道。
小趙是一名“95后”,剛到部隊服役二個多月,大江南北各異的風俗文化,讓他很是新奇。小趙說,莆田是全國唯一有著元宵“月”的城市,鬧元宵的時間從正月初六開始一直到正月底,時間跨度長達近一個月,堪稱全國之最。莆田的慶元宵活動各個地方又有所不同,其中有“分元宵”和“總元宵”的區別。
期間,趙恒博親眼見證了群眾幸福的笑容。當天中午,巡游的隊伍就路過城廂區華亭工業區附近,給附近數百戶群眾送去元宵的祝福。巡游隊伍最前的是兩個扛大鑼的人鳴鑼開道,兩人后面依序是腰鼓隊、嗩吶隊、鼓手、“媽”的鑾駕、鼓镲隊。據悉,鼓镲隊有36人,腰鼓隊有46人,嗩吶隊有28人,加上抬轎和菩薩的人,整個巡游隊伍將近130人。周邊群眾住戶,家家在廳堂擺設香案,當隊伍經過時,燃燭焚香、放鞭炮、燒柴草、化“貢銀”,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稱“接行儺”。接完行儺,主婦們把余燼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來年更紅火。
巡游隊伍中,“媽”的鑾駕最是金碧輝煌。前有穿戲服、化濃妝的“狀元”、“榜眼”、“探花”,后有一黃一白兩個小姐撐金扇,鑾駕上也是一頂金色華蓋。“媽”身著鳳袍,頭戴珍珠玉鳳冠,面容安詳。腰鼓隊演員都是平時的街坊鄰居,她們身穿紅衣紅褲,頭戴紅帽,時而交疊,時而穿插,節奏漸變,卻也十分喜慶。在許多村舍門口,戲臺班子也已經搭臺開始唱戲了,當地居民搬了竹椅木凳坐在戲臺下津津有味地看戲。
這些天,小趙最大的感受就是,隨著經濟實力增長,各地民俗文化也不斷發展、豐富。在莆田元宵節期間不論山區或是沿海各村落,大多舉行跳棕轎表演活動,每對民俗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寬30多厘米的竹制或木制四人小轎,排成好長的隊伍在廣場,沿街或庭院大坪上進行,表演時街、場院,燃起篝火,一隊年輕力壯的男性表演者身著各色統一服裝腰扎布帶,個個英姿煥發,抬著棕轎、踏著節奏,繞著篝火游舞,人們一個接一個竄過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躍,周而復始,直到火熄而止。
在涵江區,元宵還有“打鐵球”的習俗,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戚繼光平定倭寇的第二年,當地村民為了紀念勝利,同時鼓舞鄉親們繼續隨時為保家衛國而做好準備,借助神靈的威力,誕生了在元宵期間“打鐵球”的習俗。此外,莆田各地到處建有宮、廟、社、壇,每個里社均按古時劃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農歷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為熱鬧,稱為“元宵心”。還有“總元宵”、“末夜燈”等活動,系較大社廟集中舉行的大型元宵繞境活動。
“今年在莆田還有一個新現象,就是移風易俗不搞攀比,要比只比lsquo;節儉rsquo;,捐資公益蔚然成風。”趙恒博說,今年春節里,莆田的各村各戶不聞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不見觥籌交措的大宴席,大家不講排場,不比闊氣,將節省下來的錢捐給修橋鋪路、助學辦學、扶貧幫困等公益事業。小趙也覺得,元宵期間民俗活動形式各異,體現出莆仙文化所獨有的強烈內聚力和鄉土氣息,而勤儉節約則是當地經濟發展、群眾素質提升的標志。
莆商在全國聞名,涉足醫療、珠寶、木材多個行業。多年來,富裕起來的莆田人集中返鄉過年,出現了攀比斗富、鋪張浪費等陋習。每年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村村擇日過元宵,家家更要大宴賓朋、大放鞭炮。但今年,當地各行各業開展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活動,借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和抵制“舌尖上的浪費”的東風,富裕了的群眾,也都一呼百應,成效出人意料。僅1月31日,秀嶼區教育發展促進會成立,與會企業家幾分鐘內就認捐1468萬元;笏石鎮今年春節元宵期間獲公益捐贈800多萬元,全部用于治安巡邏、衛生保潔和教育工作。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吳志 林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