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
一
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語寫作“沈香”,古來常說的“沉檀龍麝”之“沉”即指沉香,沉香乃自然界極為稀有、珍貴的香材,亦是中國自古以來沿用至今的名貴藥材、實際意義上,沉香木并非香木。而是特殊香樹結出的香泌合了樹脂成份而形成的固態凝聚物,這種樹屬瑞香科,為常綠亞喬木、當樹木本身受到外來傷害(如雷擊、蟲咬、刀砍等)后,導致香樹產生某些病變,緩慢地在病變部位積聚分泌出致香油脂、泌合了油脂成份和木質成份的固態凝聚物,結香樹齡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沉香方能產生上品,而且,沉香形成的條件如修行般,是在非常貧瘠、瘴毒及惡劣環境中經天地風雨洗禮,在結香過程中又不斷地一次次受到蟻蟲和細菌的侵襲,所以百煉成粹,也有了千姿百態、充滿了自然形態美,給沉香山水木雕藝術提供了豐富的雕刻載體。
沉香的香味自然天成、濃郁高雅、香甜清妙,自沉香融入宋人的精細生活之后,明、清兩代的宮廷皇室、文人士大夫階層及富裕百姓,皆崇尚用沉香制成造像,文房器物、佩飾等,由于沉香生成狀態及結構的特殊性,用之雕刻,可完成的大件沉香雕刻品十分罕見。沉香木經過千百年的天地洗禮,最終百煉成粹結成沉香后,腐朽部分爛脫,獨留結脂部分堅實,這就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美妙形狀,在這些實體空間中創作,情思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無限時空中凝想、遨游、寄性、直至捕捉到所需的物象情境。
二
天地造化,萬物生輝,蔥籠樹木,高山流泉,江河湖海,流云飛霞,清風明月,造化了天地之大美,這種客觀景物給予中國畫家太多的思考,但他們不被表象所迷惑,他們從中提煉出精粹,鑄入自己的主觀認識,把他們的睿智與含蓄融入進去,以表達自己的審美理想,這種凝聚著他們豐富的智慧和感情,體現著東方藝術的崇高審美理想,叫做中國山水畫。
與中國山水畫相比,因為中國木雕藝術一直以來都是附屬、服務于建筑、印刷、裝飾、實用等功能的限制原因,中國木雕歷史上,以山水題材作品獨立存在且具獨立審美價值的作品極少見,迄今為止,在木雕表現形式中,我們看到的山水題材作品多以浮雕為主,而歷代以來,沉香木的雕刻也多以花鳥、走獸、人物為主,沒有出現過獨立的山水題材作品。
把中國山水畫的創作理念和中國古詩詞所創造的意蘊與形體豐富的沉香木結合在一起進行再創造,這是我目前正在創作探索的題目。
中國畫講究的是筆墨情趣,線的曲折變化形成的節奏和韻律是和墨色、顏色濃淡虛實之間相結合的,木雕的線是與點、面結合的,前者通過皴法、擦染等技法表現,后者通過削、鑿、修、磨等,用刀力度的強弱來完成,它們用各自的技法對自然形態進行高度慨括和藝術提煉,使其超出自然達到更高層面的理想境界。
沉香木在雕刻時,依物象形是最重要的創作手段,構思要求依形取勢,盡量保留天然形態,我們可以歸納為“取舍”,取即留,舍即去,取舍之間有詩性的判斷,有理性的感悟,有物我神遇的驚喜,取舍之間,是兩個空間的交換呈現。當三維實體空間傳導給人以觀念情感時,總會給人一個無形的想象空間,這就是智慧和感悟的體現,老子哲學里說的“知其白守其黑”,就是這種藝術創作追求的境界,“有無相生”是整件作品的“活眼”,清笪重光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應用到木雕上時,在構思動刀時刻,一定記住對木料后面那個空間的塑造。
很多沉香木的形體就象天然的山水畫,它們身上凹凸的塊面,起伏的輪廓,豐富的脈絡構成山水畫創作的絕佳載體,由于一些沉香木的形體較小,所以在創作過程中,除采用鏤空雕、透雕等技法外。有的按照比例還需用微雕和莆田傳統的雕刻技法精微透雕來完成。
三
當發現一塊沉香木的形體宛若某幅古代山水畫,亦或發現某塊沉香木的形體仿佛是似曾相識的某方山水,這種發現首先是感受和體味,它潛藏于人的心靈深處,源自記憶與想象的疊合,它需要通過主觀的認識轉化為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使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交相輝映。
作品《家園》就是根據材料的天然形狀進行創作,山澗峽谷中,溪水潺潺流動,茅屋邊翠竹挺秀,松柏蒼勁,屋邊溪流中的水車吱呀呀地轉著,牧歸的牛踏著夕陽歸來。整件作品構圖合理,疏密有致,動靜皆宜,意境幽遠。曾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慶祝建黨九十周年中國木雕精品展金獎,并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作品《春江漁樂圖》也是根據材料的天然形狀進行創作,遠方的山一刀未刻,渾然天成,群峰峻秀,碧水長流,春江魚肥,忙壞了依江而居的漁民們,好一派熱鬧祥和的光景。作品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金獎,并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的一幅藝術巨制,它以長達5米多的畫幅,真實和全面細致地展現了北宋都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全圖以長卷的形式,描寫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情景,共描寫人物550多人,車轎20余乘,船只20余艘,店鋪民房不計其數,畫中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生動,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曾有木刻浮雕,銅制浮雕、刺繡、彩漆等很多工藝形式對這幅曠世巨制進行過臨摹創作,在我看來,如果用木雕圓雕的形式臨摹創作它,且在一棵沉香木上表現,以原畫中物象結構的豐富內容,會有太多的可值得挑戰的技法難度。但也有太多的觀賞點,我和兩個助手用了兩年多時間艱苦創作,于2011年完成的立體的清明上河圖,以玲瓏細致的景物,生動的人物形象,嚴謹的結構,大氣的整體呈現出來,整件作品精雕細刻,克服了沉香木易斷易碎,不易細雕的弱點,較為完美地立體展現了《清明上河圖》的景象。
對古典名作的臨摹創作,一定要理解好原作精神,善于把握原畫的精髓,不任意更改,高度尊重原畫精神,這樣才能達到傳承與創新的目的。
四
“詩可入畫,畫里有詩”中國人把他們的直觀感覺和感悟讓繪畫與詩詞聯系在一起,創造出獨特的藝術語言,詩人把觀察到的物象進行提煉加工,創造出美妙的意境,這和繪畫所追求的表現形式是一樣的,一首詩可以把你帶入一個意境中,所以詩是可以觀賞的,也可以通過意象的創造進行觀賞,前者靠對詩詞意境的體驗感悟產生,后者靠畫家對詩詞意境的領悟,用經驗進行創作表現而得來的。
沉香木雕作品《桃花溪》就是根據詩中的意境創作,“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這是唐代詩人張旭優美的詩句《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峽谷,云煙繚繞,透過云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縹緲,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一道輕紗帷幔,隔著這層帷幔,溪流、長橋、遠山隱隱約約,透出朦朧的美,“隔”字暗示詩人觀看景物時是站在遠處,是遠觀,漁船搖行在漂流著桃花的溪水中,有桃花瓣流動的溪流是否會通向桃花源呢?詩人站在溪流西邊溪石上問打漁人,一個“問”字把所有的向往、含蓄都表達出來了。
詩告訴了你一個優美的情境,要把這情境搬到沉香木上,木料本身的形狀是第一條件,我想起了一塊加里曼丹料,中間有部分空洞形成前后或斷或連,我就在連著的部分刻畫了一座橫跨溪面的長橋,通過橋的連接分成了近景和遠景,對近景細刻,形成了近景細致遠景飄渺的效果,體現出了古詩中的意境。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是辛棄疾那噲灸人口的《西江月》詩詞以清新明快的語言,似隨口道來,讓人感覺無比愉悅、舒展,似乎身處在作者帶來的情境中,我們可以隨著作者腳步輕輕地漫步在這寧靜的山林村野中。皎潔的明月照射得樹上的雀鳥驚飛而起,清風習習,蟬聲陣陣,四周是蛙聲一片,再往前走,轉過一道山崗,忽然看到了一座竹橋橫跨在溪水潺潺的水面上。多美的意境啊。我根據詩中描寫的情景創作了沉香木雕《山村月夜》,天空彎月如勾,月光灑滿了靜靜的山谷,小溪,樹林和村莊,四周是那樣的靜謐,似乎只聽到潺潺的流水聲。
《西江月》《清平樂》《歸園田居》等這些樸實、清新優美的詩詞,都是我最喜歡創作的題材,我把古詩詞中所表現的情境,具象地帶到沉香木上,讓觀賞它們的人們在聞到它們身上淡淡的清香時,給予他們一份輕松、歡暢的心情。
五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