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創舉措力推河長制工作。率先公布市縣鄉三級河長名單。3月14日,市、縣級河長同步在媒體公布。市級河長1名、副河長3名,縣級河長7名、副河長23名,鄉級河長54名。市級流域河長3名、縣級對應河段長11名、鎮級對應河段長27名;縣級河流河長39名、鎮級對應河段長81名。
提前掛牌市縣鄉三級河長辦。3月13日,莆田市級和7個縣級河長制辦公室全部揭牌;目前,54個鄉級河長制辦公室也全部揭牌,同步落實辦公場所、人員,集中辦公,進入實體運作,并指導、督促轄區全面開展河道清障等專項行動,走在全省前列。
率先開展河道分級確界立樁工作。3月15日,莆田市率先從延壽溪啟動縣、鄉、村河道分級劃界豎樁工作,并于3月24日全部在《湄洲日報》公布具體起始、終止位置,進一步明確縣區、鄉鎮和村居之間的河流界線,更主要是明確各級黨委政府管河治河的責任界線。
率先完成河流名錄分段登記。全省率先在媒體公布河流名錄,按照分級劃界、分段登記、屬地負責、責任到人的工作方法,在全市范圍內有條不紊開展市、縣、鄉、村四級河流名錄統一規范登記工作,市級河流總長218公里、縣級河流總長555公里,做到每一條河流界限細分到具體村居,并明確了每一條河流、河段對應的市縣鄉級河長和專管員,確保不走過場、不漏一河、不留死角。
率先劃定水域岸線藍線。全省率先開展河流水域岸線管理保護范圍規劃編制工作,目前完成《莆田市水系藍線規劃》(送審稿),并同步劃定水系的岸線及藍線。
同步建立河流檔案。按照先急后緩原則,先行開展城區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目前全市共登記造冊186孔、工業集中排污4處。
創新河道電子監管模式。莆田市率先試點建設河道信息化視頻監控平臺,在城區主河道兩旁設立電子“攝像頭”,將河道日常巡查軌道納入到數字系統實現網格化視頻監管,多管齊下確保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果。 (國富 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