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一大早,莆田市總工會聯合莆田邊防檢查站、福建八方港口發展有限公司,一行五人驅車三個小時,趕到基層街道、鄉鎮慰問地方困難職工,送去大米、雞蛋和食品油,并“面對面”聆聽困難群眾的心聲。
扶貧助困“何必”等節日?“我們聯合lsquo;部隊、企業、工會rsquo;扶貧助困活動,每個月都有開展。十月份以來,就走訪慰問環衛、運輸等系統的89名困難職工。”市總工會副主席林志揚介紹說,他們開展扶貧助困拒絕“突擊式”,倡導“長年累月”做好事,如今更受群眾歡迎了。
逢年過節走訪慰問困難職工,往往成為地方工會必唱的“重頭戲”。每年勞動節、春節前后,一些“貧困”熱點處人滿扎堆,有的弱勢群眾接待四、五撥“慰問隊”,“千篇一律”說些套話、官話;少數來慰問困難群眾的,進門寒噤幾句,然后再“握個手、合張影”的固定程序;更讓平日節儉的貧困戶心疼的是,送的食品太多,來不及吃完就要壞了hellip;hellip;“突擊式”的扶貧助困,讓做好事的、受助者“雙方”都累到,特別是走訪慰問后,也就不了了之,反映困難問題能實際解決較少,也偏離扶貧幫困的初衷。
“扶貧助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易,因為它包含在許多不起眼的、瑣碎的小事之中。對此,近年來,莆田市總工會、莆田邊防檢查站、福建八方港口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優勢資源互補,推動“兩學一做”學有特色、做有成效,建立長效的扶貧助困機制,澆灌“日常、持久扶貧助困”的價值理念,全年定期和不定期的開展扶貧活動;推行大走訪前移,通過“進村、上島、錯時”等方式,與困難群眾“面對面”進行交流,了解被慰問者的具體需求,力爭制訂出更有利于改善困難群眾生活的“個性化”措施。
慰問群眾不能“千人一面”,而應開展有個性、有溫度的慰問走訪。“扶貧助困既要表達自己的愛心,更要考慮受助者的感受。”正奔波在慰問路上的莆田市總工會副主席林志揚說,他們明確禁止在網絡、宣傳欄上張榜公布對困難官兵的補助情況,有需要時,一律刪除困難群眾具體名字,僅公示幫扶總人數、金額;慰問走訪盡量不拍照、攝像,一般不作“點名道姓”報道。 (吳志 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