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來,莆田邊檢接待餐廳“失蹤了”,所有接待一律放在新建自助餐廳,和普通官兵一同用餐。該站吳冰政委介紹說,轉作風從“舌尖”立說立行,投入10萬專項經費,將原來的接待餐廳改造成自助餐廳,既大量節約了公務接待經費,又提高了普通官兵用餐環境水平。
不在接待上花心思,聽官兵心聲接地氣。年初,這個站新一屆黨委沉下身子,傾聽官兵對于就餐問題的呼聲,認真采納官兵的意見建議,進行實地調研論證3次,將站機關自助餐廳建設及運行模式,作為一項重要的凝聚警心工程來抓。在改造中,這個站明確完成時限,落實責任分工,組織專人監督工程進度,把握工程質量,新購置了用餐桌椅、不銹鋼備餐設備、陶瓷餐具、菜梯、生燙機、加熱鍋、即熱型熱水器等10余種現代炊事設備,不僅為自助餐的實行創造了良好的硬件環境,而且減少了炊管人員的工作量。同時,改造升級食堂操作間、清潔室時,全部使用電氣設備操作,打造低碳環保型的現代警營餐廳。
此外,這個站對自助餐廳功能布局、物品規范等進行科學規劃、反復論證,探討警營飲食文化措施,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力求打造出有莆田邊檢特色的警營飲食文化建設品牌,懸掛與就餐氣氛相符的精美刊板畫,在餐盤、湯碗上印制邊檢徽標,增設二臺50寸網絡電視,滿足大家在就餐時的精神享受,使餐廳不僅成為官兵恢復體力的“補給所”,也成了陶冶情操、催人上進的“加油站”。
10月30日晚餐時分,走進這個站自助餐廳,只見干凈整潔的保溫自助餐臺上,剛剛出鍋的包子、八寶粥、西紅柿蛋湯正熱氣騰騰,魚香肉絲、清炒秋葵、鹽焗雞腿等六七種菜品匯集了南北風味hellip;hellip;“大家各取所需,方便衛生,餐餐都很可口!”看著一桌子葷素搭配、豐盛可口的飯菜,官兵們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私人定制”大鍋菜
自備原料、菜品入餐、官兵票訣hellip;hellip;10月23日上午,莆田邊檢站組織開展了一場“舌尖上的大鍋菜”炊事技能比武,四名“伙頭軍”緊張有序地做著拉面、辣子雞丁、西紅柿雞蛋湯等“大鍋菜”。這個站劉用峰站長介紹說,他們在推行自助餐的基礎上,重點提升飪烹技能,極大滿足了廣大官兵的“舌尖夢”。
在這個站自助餐臺上方的墻壁上,有一塊醒目的科學用餐提示牌,上面寫著:科學的進餐順序應該是小碗湯rarr;蔬菜rarr;米面類rarr;魚蝦類rarr;肉禽rarr;餐后水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站司務長蔣志剛介紹說,他們改變以往“大鍋菜”只注重飽不注重好的局面,組織開展伙食保障調查問卷,按照“早餐講營養,午餐重質量,晚餐抓調劑”的要求,合理調配菜單,并通過網上向全站官兵公示,打造合理的自助餐膳食計劃。同時,這個站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地方廚師到部隊實地授課或選派人員到地方酒店進行跟班學習,組織炊事人員積極參加廚師等級培訓考核,有效打造了“色、香、味、型”俱佳的自助餐品種和樣式。
針對官兵地域差異較明顯,口味喜好各異,且生活在物質優越環境下的90后士兵居多等特點,這個站將舌尖文化注入警營飲食文化,官兵可根據自己的口味挑選愛吃的菜,增加官兵選餐的自由性。這個站還開通“微信點餐群”,官兵每天可建議最希望引進的食材、最想改善的口味等,炊管人員根據官兵們的意見和建議及用餐后的情況做好記錄,有針對性及時合理調整食譜,摸索出每個菜最適宜的數量,確定好每餐的最佳品種數,使官兵就餐的個性化突顯。這個站在餐廳設立生日墻,讓壽星官兵擁有專屬的“私人定制”,根據自身喜好、身體因素等定制生日食譜。
●“陽光辦伙”樂兵心
“剩飯剩菜科學循環利用、地方專業人員負責衛生、伙食經費實時公示hellip;hellip;”,經常掛在這個站炊事班長萬天佩嘴上的這幾句話,正是這個站推行“陽光辦伙”,全力打造自助型、營養型、標準型、衛生型“四型合一”陽光保障新模式餐廳的生動寫照。
萬天佩介紹說,餐廳指定當日監護中隊值員作為就餐秩序監督員,發現浪費現象及時制止,并科學利用剩飯剩菜,早上的饅頭、包子可以加熱保鮮留到中午、晚上吃,剩飯可變為各式炒飯,剩菜可以加以適當的搭配,切實減少浪費現象。同時,他們建立餐廳食品原料采購公開招標,設定較高門檻,確定經濟實力雄厚、管理水平較高、技術力量較強、社會信譽良好、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經驗豐富的供應廠商,并定期派人到采購點進行抽查,從選材、采購、配送、制作等環節確保食材安全、合理。這個站還實行“兩分制”,即取餐與用餐分開,操作與清潔分開,聘請地方專業人員負責餐廳衛生,定期組織醫務人員對食堂進行消毒,為廣大官兵的健康筑起“防火墻”。
此外,這個站創新餐廳管理監督方式,在站網站主頁設置伙食意見欄、在食堂設置留言簿、開通手機微信群,實現經濟權益的下移,維護了官兵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防止經費管理跑冒滴漏。特別是由站紀委監督中心對伙食工作全程進行跟蹤監督,強力推行“陽光辦伙”,從市場調研、采購、配送等環節進行實時動態監督,對伙食經費運行情況進行實時公示,確保了伙食保障公開、透明、有序。 (吳志 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