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探親時,又是一年歸隊時。隨著農歷新年結束,回到遠方老家休假的官兵們,從天南地北踏上返回部隊的旅程。官兵探親帶回點土特產,與戰友們分享本在情理之中,但如果帶回的“土特產”趨于高檔化,并呈攀比之勢,則需要引起注意。土特產,這個禮究竟該不該送?到底該不該收?怎樣衡量這份“人情”?這一話題引起莆田邊檢站官兵的熱議。
●正方:“禮”出來的情誼
現象:去年剛從青島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李菲菲,入伍到莆田邊檢站任職。平時,戰友們工作上互助、生活上互幫,讓這名山東妹子倍加珍惜戰友情誼。今年第一次回山東老家休假,李菲菲專門買了一箱大紅棗,回到警營后,熱情的戰友們立刻圍攏過來詢問家里的情況,小李和戰友們坐在一起,一邊侃大山一邊分享紅棗,有種隨性、自由無比的愜意。談笑之間,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樂融融的場景讓小李欣喜不已。
后勤處助理員丁坤萍: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世代沿襲的傳統,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財富。禮不在貴,只要心誠就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在部隊這個高度集中的特殊場所,每年探親帶回的土特產,也承載著對戰友們的一分親情。睹物寄情,哪怕是一箱水果、一包瓜子,雖然值不了幾個錢,卻能讓戰友們感受到“家”的問候與溫暖,拉近彼此間的情感距離,更增強了戰友之間的認同感、歸屬感。
●反方:被“綁架”的人情
現象:老家在江西的戰士小趙,今年探親歸隊前,選土特產讓他“絞盡腦汁”。以往,一些戰友休假回來會帶些家鄉特產,靠海的帶海鮮、產名煙的帶名煙、出好酒的帶好酒,相對于家庭條件差的小趙來說,土特產變成了一種負擔。帶少了送不出手,帶多了實在買不起,不帶又怕戰友們說自己是“小氣鬼”、“鐵公雞”。特別又怕沒給中隊領導“意思一下”,會被認為是“不敬”而另眼看待。
監護中隊士官張海紅:戰士們的家鄉特產大部分都是他們回家探親主動捎回來的,是自愿的、純潔的,分享一點也無妨,為了回報中隊干部的關心愛護,利用探親的機會給他們捎些家鄉特產是個人的一點心意,干部收下顯得關系更密切。但是,不可否認,當前個別官兵受社會上“關系學”、“金錢至上”等思潮的沖擊和影響,追捧有“禮”走遍天下的人生信條,熱衷于跑路子、找靠山、拉關系,嚴重影響了部隊發展建設。那些探親回來沒有給上級領導帶家鄉特產的官兵,心理上本來就擔心你會對他有看法,一旦批評了他,即使是善意的,有的同志也會誤認為你是在故意給他“穿小鞋”。
●對策:帶成風氣就“有罪”
現象:原本土特產無罪,帶的人多了,帶成一種風氣習慣了,土特產就有“罪”了。當土特產盛行的時候,送不送、送什么土特產,都會成為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負擔,不僅有損純潔的官兵關系,敗壞部隊的良好風氣,而且官兵帶回來的家鄉特產檔次不一,還容易使戰士產生攀比心理,加重其經濟負擔和思想負擔,影響他們的思想穩定。個別官兵以借送家鄉特產為名,盤算著自己心中的“小九九”,更不利于部隊穩定和官兵團結。
政治委員吳冰:從人情角度分析無可厚非,它確實是增進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如果將它庸俗化、功利化,那它就是腐蝕內部關系、敗壞部隊風氣的一劑毒藥。因此,各級領導和機關應當對此引起重視,采取必要的辦法和措施,認真加以解決。除加強干部思想教育和戰士的思想引導外,也可考慮制定合理的規定。比如,戰士探親歸隊想帶家鄉特產的,價值可不能超過200元;領導可以分享普通官兵的土特產,但只能與戰友們在一起分享,不能獨自占有等。對此,上級領導還應不定期進行調查監督,做得好的提出表揚,違反規定的進行批評,對于那些情節嚴重的還應給予嚴肅處理。
對策:官兵帶回家鄉特產的現象,看上去雖是一個小問題,但卻給部隊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內務條令》明確規定不收受士兵錢物,不侵占士兵利益。戰士的家鄉特產也是戰士的禮物,不管價值多少,收了就違反了條令規定,侵占了士兵利益,破壞了紀律的嚴肅性。對此,這個站集思廣益,研究制定了《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指導意見》、《整風肅紀保廉十條剛性措施》等規章制度,通過每周講評、每月通報等措施加強監督,發現收受官兵錢物、禮品等現象,一經查實嚴肅處理。這個站紀委監督中心還開通了舉報熱線電話、公開了政委信箱、設立了經濟民主監督委員會,在涉及干部晉升、士官選取、考學提干、立功入黨等關乎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問題上,實行陽光操作和全程監督,大力開展“優秀帶兵骨干”、“邊檢文明使者”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并把廉潔奉公納入評比范疇,以實際行動帶動部隊作風建設。(吳志 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