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在媽祖故鄉,和在臺灣lsquo;老家rsquo;過一樣,溫暖有愛。” 9月19日一早,在涵江區對岸副食品貿易商行,臺胞劉春風與來走訪慰問的邊防警官鄭志鋒交流著。莆田是“海上女神”媽祖的故鄉,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許多像劉春風這樣在這里工作、生活多年臺胞,都選擇留在當地過節。
52歲的臺胞劉春風,是臺灣苗栗縣苑里鎮人,在莆田工作生活了20年,與莆田建市30周年僅差10年。“莆田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已經在這里度過很多個中秋節了,今年依然如此,這個節日是我們一家三代人的聚會日。”劉春風說,全家人三代同堂,如今在大陸或經商創業,或購置房子,或娶妻生子,或入校讀書,過著和周圍鄰居一樣的生活,甚至可以聽懂大部分當地莆仙方言。
媽祖架心橋,兩岸一家親。從小,劉春風和母親、外婆都住在臺灣大甲鎮瀾宮邊,一家人都十分信仰媽祖。劉春風對警官鄭志鋒說,1990年,他跟隨大甲鎮瀾宮進香團來到大陸,專程趕往湄洲媽祖祖廟謁祖,生平第一次目睹媽祖金身的尊容,心情十分激動,從此就有一個愿望,希望自己能夠在莆田創業發展,離媽祖能夠更近一些。1993年,正值臺灣經濟不景氣,他就更下定決心來到大陸尋找新機會:起先是在福州,1996年如愿來到莆田辦廠做鞋材生意。
剛把孫子送到附近一家幼兒園讀書,劉春風回到貿易商行,忙著整理貨架。商行里整齊擺放著各種臺灣商品,從金門高粱酒、到金蘭醬油等調味品,一應俱全。一旁,臺灣的月餅,都已經提前上柜。劉春風說,這家商行是他最小的女兒劉若萍注冊開的。當地政府也對臺胞創業者,給予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個體戶免稅收、工商辦證“一站式”等。前年,他女兒劉若萍就下定決心要當個體戶,開設了對岸副食品貿易商行。
劉春風用17年時間經營的位于三江口的莆田市正琳鞋材有限公司,現在工廠已發展到占地20多畝,由他二兒子劉正富負責管理。負責當地治安的涵江邊防大隊,常常上門提供查詢、辦證、巡邏等服務,讓劉家父子都覺得大陸執法部門很溫馨。談起將來的打算,劉正富表示要長期留在大陸發展,前些年小劉也在莆田買房子,娶了秀嶼區東嶠鎮的女孩李娟為妻,生了2個孩子,母子三人都是臺籍,但都選擇留在莆田生活。“今年中秋,我和幾個當地朋友約好,一起聚餐。每天看著莆田一點一滴的進步,我都感到特別自豪,也讓我越來越愛這個美麗的地方。”
今年中秋節,劉春風兩個孫子,吵著去周邊紫霄山逛逛,爬爬山、吃柚子、烤肉,體驗臺灣地區度中秋的特有民俗。孩子們都把莆田當成第一故鄉,在這片土地上幸福地生活,問起小朋友的心愿,他們只想要每天的日子都能像中秋節一樣,開心快樂。
每年有二十多萬臺胞跨海到湄洲島朝圣。生活在莆田,劉春風不但切身體會到媽祖信仰的力量,還親歷著兩岸商貿往來的變化。他說,每當兩岸船舶直航時,負責通關驗放的莆田邊檢站,還會在臺輪靠泊碼頭設立咨詢服務臺,聯合莆田邊防支隊打造“20分鐘法律服務圈”,提供鄉音引導服務和閩南民俗咨詢,免費引導臺胞辦理親屬關系、出生醫學證明、死亡公證、未受刑事處罰公證等各類涉法材料,提供專屬引導、搬運行李器具服務,讓更多臺胞了解內地法律,也拉近兩岸的距離。
“在臺灣過中秋,親朋好友會在一起烤肉、賞月、吃柚子、吃月餅!”這些年,劉春風最大的感受就是,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生活在這里已經和在臺灣沒有什么區別了。現在市場開放,街頭商店和超市都買得到各種各樣商品,特別是他們商行的商品可以直接從臺灣進貨,讓臺灣食品和大陸同胞走得更近、更溫暖。
源于骨肉之情的默契,一個笑容,便可傳達千言萬語。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密切人民往來,融洽同胞感情”,這讓劉春風心里更踏實了。隨著店里生意上軌道,他和女兒還計劃著在湄洲灣北岸文甲碼頭或是市區萬達廣場尋找店面開分店,把更多的臺灣商品引到莆田來。
因為媽祖,因為血脈,因為親情,臺胞劉春風三代人用信仰和信任,跨海“丈量”了海峽兩岸間的距離。(時報記者 鄭育俊 丁依萍 通訊員 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