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芹芹 文/圖
建于唐代的“梯云齋”,是福建第一所鄉(xiāng)村官學,其于南宋時易名為寧昌廟。
“梯云齋”庭前的西南角有一口唐貞元元年開挖的“慧泉井”,距今已有1230年歷史。
保存完好的立生居第。
古色古香的窗雕。
富有莆田地方特色的紅磚墻。
澄渚小學大門旁,五大碑刻石碣挺立在蔥郁的灌木中。中間“俞氏世家”石刻乃明代書法家陳獻章所書,兩側“耕云”、“釣月”二石刻乃南宋朱熹因慕紹興年間澄渚人文炳蔚前來訪友講學時所題;外圍“壽山”、“福水”二石刻同廟前“澄渚”石刻一樣,亦乃邑人俞釗所題。諸石碣歷數(shù)百年而愈顯雄渾蒼勁。
千年澄渚,人文薈萃;古橋人家,澄溪林韻。澄渚村,這個位于荔城區(qū)西天尾鎮(zhèn)的歷史文化村,古稱“陳俞”。據(jù)《俞氏族譜》載:“澄渚之地,陳俞世族居也。”后改陳為澄,改俞為渚,轄烏石(今屬龍山村)、廟前、水流利、半路店、東黃、下鄭與俞里七個自然村。在歷史上,這里曾是一個輝煌燦爛的古文化村。“澄渚”也有著“水中小洲”之意,木蘭、泗華、延壽諸水匯入澄溪后,自西南向東北逶迤而過,澄溪側畔,荔枝成林,稻田連片,小橋流水,涓涓不斷,顯得別具風貌,同時也散發(fā)著濃濃的“鄉(xiāng)愁”。
從福廈路拐進澄渚村,踏過一座廟前古橋,可見一座建于唐代的“梯云齋”,這也是福建第一所鄉(xiāng)村官學。“梯云齋”于南宋間一度易名為寧昌廟。此前,邑人林藻、林蘊兄弟于大唐大歷年間在澄渚草堂埔構筑書堂,為閩莆第一所私學。“梯云齋”官學創(chuàng)辦后,延納各地學者在此講道窮經,一時士子云集,以至“比屋業(yè)儒,俊選如林”。創(chuàng)辦澄渚學堂的林披,是海內外九牧林公認的開基始祖,九子先后官居刺史,因此世稱“九牧林”。宋代,梯云齋和澄渚書堂相繼廢棄,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林安中在澄渚書堂和梯云齋舊地重建梯云齋,林洵美、林仲仁等后人著書立說,在書齋授課,澄渚文教之風又隨之興盛。據(jù)史料記載,澄渚村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七十多位進士,成為全國知名的進士村。改革開放后,“梯云齋”重修,1997年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修葺一新。
“梯云齋”前新建一院門,飛檐翹角,古色古香,一對門聯(lián)蒼勁有力,上書“書堂千載云梯廣而才俊盛;汀渚一川黎庶寧以國家昌”。院門前的右側有一石碣,石碣上書有行楷“澄渚”兩個大字,字跡樸厚雄渾,融顏體神韻,為明代鄉(xiāng)賢俞釗題。
“梯云齋”前的兩株蒼翠遒勁的古榕,據(jù)傳為元代所植。雙榕樹冠交錯,俯仰有致,一似鳳舞,一如龍飛,被村里人譽為“龍鳳呈祥”,見證著澄渚村的過往。
不知不覺地來到俞里自然村,這里的明清古建筑讓人感受到別樣的文化韻味。村里的立生居第氣勢恢宏,雖然外墻斑駁不堪、周圍廢柴堆積,但邁進大門卻別有洞天,三進三廳六天井,占地面積1100多平方米,天井浮雕、格扇窗雕飾保存完好,堂外褪色的門聯(lián)和里間依然艷麗的紅色對聯(lián),好似被土墻阻斷的新舊世界,立于其中仿若穿越時空。據(jù)住在古民居里的 87歲老人俞德良介紹,立生居第,建于清代康熙年間,是俞立生在江浙經商發(fā)家后興建的。
據(jù)史料記載,從明初開始,俞氏一族先后創(chuàng)辦了榕原草堂、讀書精舍、三山書舍、三山書院等多處私學,莘莘學子求知若渴。自明朝成化年間至清代,俞里自然村先后有郡庠士、太學生、增廣生116人,中舉人17人,中進士5人,賜七品官服者28人,出任知縣7人,府、州官6人,布政使2人。甚至出現(xiàn)了祖孫七代科甲蟬聯(lián)、簪纓相繼的壯觀景象,世稱“七葉聯(lián)芳”。
明正統(tǒng)年間(公元1436年—1449年)建造的最樂堂,至今保存完好。此外,俞里還有建于元末明初的龍坑社、被稱為“莆陽第一堂”的敦敘堂等一系列明清古建筑,歷經數(shù)百年風雨而不倒。
夕陽西下,余暉灑落在澄渚村上,就好似彎彎的石橋,一頭架著鄉(xiāng)愁,一頭連著思念。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與寧靜,小村失去了往日的熱鬧,變得斑斑駁駁的,顯得是那么古樸,穿過舊時居第的澄渚后人,仍能感受到魂靈里翻動著的永不寂滅的滾燙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