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扇
瓦雕筷筒
瓦雕筷筒
麥稈笠
莆仙戲臉譜
莆仙戲服裝
媽祖供品
悠揚的琴笛聲,悅耳的合唱聲,連同和暢的春風,一道拂面而來。那些剛接送孩子上課的老人們,他們循聲而來。在他們的心目中,位于莆田市區三清殿旁人流如梭的荔城區文化館,無疑是一個能帶給他們精神“核能量”的磁場!
一走進文化館,就被底樓一個精致的小舞臺吸引住。在這鬧市區,難得有這般小巧玲瓏的小舞臺。容不得大家細想小舞臺的用途,一陣陣清脆悅耳的十音八樂,從小舞臺一側的小屋中傳遞過來。這小屋其實是城市中常見的店面,在這繁華地段,店面的租金寸土寸金,但文化館的人沒有“貪戀”現成的租金,傳統文化在鬧市中有了立錐之地。一位老藝人說,這是他們的“老年大學”。這話有趣,也在理。也許,他們是在尋找一段曾經與他們緊密相關的記憶。
二樓是文化館的排練大廳。大廳中,坐滿了老藝人,他們似乎沒有覺察到我們的突然造訪,依舊全神貫注地拉著二胡。似乎,他們比專業的演唱隊還投入。這一大幫上了年紀的老藝人,他們對莆仙傳統文化的熱衷、執著、追求和傳承,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最美不過夕陽紅,吹拉彈唱樂陶陶。在傳、幫、帶中,他們將穿越時光隧道一路走來的莆仙文獻,傳遞下去,避免斷層。
三樓,是少兒書畫培訓場所。民間老藝人們,毫無保留,將他們精湛的書畫技藝衣缽相傳。
在五樓,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特殊的世界:戲服、臉譜、梆鼓咚、麥稈扇、麥稈笠、編織機、媽祖供品等等,內容豐富,涉及社會、文化、歷史,觸及人物、風情、民俗。這些人們曾經耳熟能詳的東西,漸行漸遠,有些生疏了,有些淡忘了。能在這里欣賞一番,算是大飽眼福了!眼前的一切,像一首首清新雋永的散文詩,撩動人們的情思,令人在遙遠的記憶和現實的生活中,尋找文化的方舟。
五年前,文化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建立健全檔案資料,對重點項目進行搶救、挖掘、整理。在普查中,一項被冠以“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文化遺產“復活”了:新度鎮錦墩村在清康熙年間,就是著名的“鑄造之鄉”。錦墩村先祖在冶煉鍋鼎時,看到鐵錘與軟化的砂鐵撞擊下,濺出火熾之花,頓時產生了靈感。他們把白砂粉冶煉成鐵水,潑灑在村里高大的荔枝樹杈枝葉上,碰擊下綻放無數銀光,蔚為大觀。村民說,鐵水潑出來的樹都能豐收。這無意間發明的“土制煙花”有了學名,叫“錦墩砂花”。在文化館的及時保護下,瀕臨失傳的錦墩村老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是全省唯一稀有的傳統技藝。目前,全區共有《莆田九鯉燈舞》和《惠洋十音》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2個;《媽祖信俗》、《壺蘭傳統砂花技藝》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8個;《梆鼓咚》、《媽祖供品》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2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3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7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65名,在莆田各縣區中當屬首位。對22個市級以上項目和部分優秀傳承人的概況,以文字及圖片的形式進行展示——這也是全省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
寬大的展廳是一面莆田昨天的回音壁,仿佛有一朵朵莆仙文化奇葩在眼前驚艷掠過。
在建筑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的領地里,演繹著一種文化傳奇:樓梯口、走廊上、大廳里,滿眼都是濃縮的非物質文化。來到四樓,黃金梅館長剛剛送走一批老藝人,“經常是一個上午就來了四、五批老藝人,都是來探討非物質文化的挖掘、保護的。剛才,有一位老藝人,說到興奮處,干脆就在辦公室里唱了起來。老藝人真的非常可親可敬。我本來不喝茶的,但老人家來了,滔滔不絕地說話,興高采烈地唱道,總得泡上一壺熱茶吧?!秉S金梅燦爛地說。
黃金梅老家是福建寧德。她在莆田當的兵,接著調到廈門,再到北京空政歌舞團,最后一站是回到莆田8710部隊,按她的話說,除了空軍,其他的兵種她都當過。她從小就跟省藝校的老師學習跳舞,劈叉這個動作,她一學就會,老師說她擁有一種跳舞的天賦。“在地方部隊,我的舞蹈是拔尖的;可到了北京,就只能是一粒小沙子了?!痹诒本┛照栉鑸F時,她跟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呂薇成了好朋友。從2008年開始,她在荔城區文化館工作,盡管有人推薦她到其他的單位,但她婉言拒絕了,自己要守住文化館的“一畝三分地”!她學會了莆仙話,可以用流利的莆仙方言,跟老藝人交流莆仙民俗活動的來歷hellip;hellip;如今,她能講出紅團各種格式所代表的內涵,比正宗的莆仙人還精通!
老藝人是塊寶。這一點,黃金梅心知肚明。一次,為了能得到莆仙戲的臉譜,她親自出馬,“三顧茅廬”,到黃石江山,拜訪90歲的老藝人吳玉仁。吳老是二十世紀聲譽斐然的莆仙戲臉譜民間藝術大師、世界文化名人。他把自己60年從藝經驗全部濃縮在臉譜制作中,這些人物臉譜爭奇斗艷,喜怒哀樂各顯其神,鳥眉虎眼各彰其態,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黃金梅的誠心終于打動了吳老,他把臉譜奉獻給荔城區文化館。老人說,希望后來人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鑒,也希望人們不要忘記莆仙戲曾經的輝煌和燦爛。老人的話,讓她感動不已。為了讓這些老藝人發揮余熱,她組建了一個業余藝術團,分為腰鼓隊、莆仙小戲等四個團,每個團都有具體負責人。“底樓的那個小舞臺,你們看到了嗎?那是專門為這些老藝人搭建的,讓他們上上臺,練練膽,過把癮!”黃金梅笑著說。原來如此。
在全省文化館系統內,黃金梅的率先還有,第一家建立了網站。網站中,莆仙的老藝人的藝術概況、聯系方式一清二楚。如黃石江東吳玉仁的莆仙戲臉譜制作、黃石遮浪村陳芳瞇的捏泥人手藝。這個完備的網站,成了莆仙老藝人的一部“活字典”,成了老藝人通往大千世界的一座文化橋梁。
從2009年開始,荔城區文化館在全市率先舉辦“激情廣場”,一個月舉辦一期,為市民們搭建了一座文化的舞臺。從2013年開始,“激情廣場”的重心向基層轉移,而到了今年,所舉辦的“激情廣場”結合道德講堂,都在村一級舉辦,內容包括法律條文、婆媳關系、家園清潔等等。文化的觸角深深地在鄉村扎下根來。
黃金梅,站在文化遺產的土壤上,用真心,用熱情,用忠誠,守住了眾多厚重而清雅的莆仙“土文化”。(凌明信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