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財 文/圖
北宋詩人黃庭堅有詩云,“牽絲如縷玉簪橫”,這是詩人品嘗手工線面所發出的感慨,贊嘆線面的巧奪天工。中秋佳節臨近,細如絲長如發柔韌有余的線面甚為撩人鄉思,引發游子對故鄉濃濃的牽掛。碼得齊整、綁著細紅麻繩的線面,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一束緊挨一束,紅白相襯,熱鬧又喜氣,思之倍覺溫馨親切。由于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又稱“長面”(與“長命”諧音)和“壽面”,寓意著安康吉祥、福壽延年。線面,莆田人的長壽面,莆田人的媽祖面,現如今成為莆田人大小喜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佳品,也是莆田吉祥文化的象征。莆田線面,禮輕情意重,送出的是一份綿綿長長的思念。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故人遠離故土遍布天南海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每吃上家鄉香噴的蔥花油拌線面,你是否會想到盛滿陽光的農家小院?是否會想到一排排倒“T”型用鋁合金捆綁加固斑斑駁駁的曬線面架?是否會想到明晃晃鋪天蓋地如同布匹的面線?離開家鄉許多年,你是否還能體會到千絲萬縷背后的起早與摸黑,是否還能體會到古老作坊程序的繁瑣與烈日炎炎下作業之艱辛,是否還能體會到那晶瑩如玉的千絲線面承載著數百年的輝煌?
“大道至簡”,從平日線面制作中,我似乎也學到許多人生樸素的道理。線面加工之余,還有一道工序與此關系密切,那就是黃麻的種植與加工,其間有苦澀,有甘甜,充滿著勞動的歡愉,充滿著天倫之樂。高爾基說,“我知道什么叫勞動,它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美好事情的源泉?!笔堑?,人生因勞動而精彩,因勞動美麗,勞動者能不是最美的嗎?烈日下,雙親雙手握著面筷在“千絲萬縷”中上下飛舞,線面猶如跳動的“五線譜”,將手工線面比作能吃的“五線譜”不無道理。
近年來,隨著媽祖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以線面為主要原料的莆田“媽祖面”成為一道非常流行的餐桌主食,在海內外受到普遍歡迎,以手工線面為主要原料的莆田“媽祖面”這一文章大有可為!其宣揚的不僅是莆田的飲食文化,還有莆田的媽祖文化,深厚的文化內涵。
莆田手工線面歷史悠久,據傳早在宋代時期就已經融入莆田文化生活,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梧塘梅嶺、黃石江東、拱辰南郊等都是有名的手工線面生產專業村,線面加工產業得到很好的傳承發展,不僅在莆熱銷,還銷往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可謂墻內墻外開花香。然而,由于現代機械線面的沖擊,加上傳統手工線面費時耗神,能潛心學習并加以傳承的人日漸減少,長此以往,這門傳承了數百年的技藝恐后繼乏人,如能將傳統手工線面加工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幸甚至哉。傳統手工線面未來走向如何,不得而知,期盼那一天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