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藝馨閣工藝有限公司/陳步池
君子比德于玉。我國玉雕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政治上諸侯爭霸,王室和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復雜化,所以當時玉雕文化特別發達。也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
由于玉文化的盛行需要大量的玉石作為原料,而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產玉國,不僅開采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藏量較大,為玉雕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提供豐富的資源開發。到了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鼎盛時期,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豐,作品之多,使用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因為明清皇室都愛玉成風,乾隆皇帝更是不遺余力地加以提倡,并試圖從理論上為他愛玉如命尋找依據。定陵出土的玉璽、菊瓣形玉盤、桐蔭仕女圖玉雕,都是皇室用玉,生動地詮釋了清朝時期玉雕文化的發展。這在清玉器千姿百態、茶酒具盛行中可以一覽無余。當時,其玉器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的表現手法,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隱起、起突、鏤空、立體、俏色、燒古等多種琢玉工藝,融合貫通,綜合應用,使其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在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與人們生活關系最密切,并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之中。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的產玉地點有200多處,一些著名的玉礦至今仍在開采,為中國玉雕藝術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料。中國最著名的玉石是新疆和田玉,它和河南獨山玉、遼寧的岫巖玉和湖北的綠松石,合稱為中國的四大玉石,為各個朝代玉裝飾工藝品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傳承著各個時期玉雕文化的精魂和內涵。經過七千多年的持續發展和無數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經歷各代統治者和鑒賞家的使用賞玩,再經禮學家們的詮釋美化,最后成為一種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揮著其他工藝美術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價值的烙印。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代,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更是光輝燦爛。玉雕藝術家們要勇于超越的理想和氣質,不斷推陳出新玉雕文化的精品力作,以傳承中國玉雕藝術的寶貴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