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是莆田重要工業出口產品,記者日前從檢驗檢疫部門了解到,面對接踵而來的金融、歐洲債務雙重危機,服裝產品出口出現價漲量不漲現象,企業基本處于“維穩”狀態,我市服裝業現究竟要走的是哪條道?是向左轉型升級往前走,還是向右走規模化經營道路。為此,記者走訪了我市服裝產品保持正常性出口的7家企業,這些企業基本是中小型企業,出口值都不大于500萬美元,近年來因匯率波動、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持續上漲等多種因素,這些企業經營較為困難。企業反映,目前企業生產出口量都呈下滑趨勢,原因主要為服裝生產成本大幅提高,歐債危機導致出口需求下滑、內銷市場競爭激烈,轉型困難等。據統計,今年前10個月我市共出口服裝產品283批次、1536.5萬美元,批量比降34.5%、貨值比增了35.2%。主要出口市場為歐美和俄羅斯、以色列、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品種大體為褲子、襯衫、羊毛衫、羽絨服等。服裝產品雖然出口單價有所上升,但價漲量不漲的局面在歐債危機下顯露無疑。“今年的形勢要比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困難”,這是前不久中國服裝大會上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對行業發展的一句話。一些剛從秋季廣交會歸來的企業有著同樣的感受,“剛需在下降,沒有訂單,單價壓低”是今年以來歐美服裝市場的共同特征。據了解,在雙重危機的沖擊下,我市服裝業表現總體平穩,對目前國際服裝市場走勢判斷也較為準確,企業注重品牌效益,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規范生產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性價比,出口服裝檔次和價位明顯提高。因此,一些企業困惑了,危機下究竟轉型升級往高端產品發展,還是走規模化經營道路。針對現行危機下的行業發展,檢驗檢疫部門提議:在國外市場疲軟的情況下,企業要以一定的生產規模為基礎,保持穩定的生產隊伍,加大研發力度,產業逐步轉型,產品逐步升級,以質取勝,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地方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確保幫扶政策的穩定性,鼓勵企業同時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自創做強企業品牌,還要幫助企業開發新興市場,保持穩定的訂貨量。(時報記者 林錦堂 通訊員 傅慶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