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至節的逐漸臨近,市場上一些與冬至相關的商品受到市民的喜歡,爭相購買。在涵江一些小攤上,俗稱“三春”的紅色小人(在紅紙上貼著兩個鮮艷的胖大娃娃,寓意福祿壽齊全)、一個個小人精神抖擻地豎立在攤位上,等著人們把它請回家中。攤位上還有生姜、筷子、剪紙、燭臺、貢銀、冥紙等廣受市民喜歡。攤主告訴筆者,“今年冬至的生姜價格跟往年沒有什么變化,價格都在五、六元錢之間。每年快到冬至,生姜的銷量就會翻翻,我們都會提前準備一些。冬至節供奉的生姜跟我們平時所食用的生姜不大一樣,冬至供奉的生姜是一整排,而平時食用的生姜就沒有講究外觀,因此,冬至的生姜根據外形好看與否,其價格也是有差別的。”
據了解,莆田傳統冬至節吃丸子(湯圓)是自古沿襲下來的民俗,家家戶戶“冬至早”都要吃丸子。冬至節的前一夜俗稱“冬至暝”,許多人家都在廳堂上點上紅蠟燭,在祖先神位前的晾箔上裝紅福橘,并插上“三春”支,又用紅紙封著10雙筷子,以及生姜一排,板糖一塊,供奉在桌子上。供筷子,表示一家團圓;供生姜,表示家庭火辣興旺;供板糖,表示生活甜美幸福。待放了鞭炮后,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聚在大廳中搓丸子,比賽哪位包出的丸子最圓。丸子搓好后,要點著夜明燈,把丸子、生姜、板糖、紅筷子等一起擺在廚房灶公前過夜。“冬至早”就把丸子放進鍋里,煮熟后,撈進碗里,再拌上白糖,就可以吃了。當然,現在有很多人會到超市買現成的湯圓。 (時報記者 吳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