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后卓溪變化真大!以前離老遠就能聞到臭味,現在岸邊綠樹環繞,河道干凈整潔,還能看到鴨子游來游去呢!”荔城區西天尾鎮后卓村的村民方天如指著還清的后卓溪高興地說。
然而,以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模樣,主河槽裸露出來的全部是黑色的污泥,人們經過這里都要掩鼻而過。長期以來,后卓溪周邊的工業污水、生活污水、雨水等大量注入,致使河底淤泥越積越厚,原有的防洪標準嚴重滯后,水系萎縮、河道污染嚴重,河道不暢,逢雨必澇。一年來,西天尾鎮通過“河道清淤清障”,“河道拓寬”,“提防護砌”,“開挖新河道”等措施,將后卓溪河道排澇標準由原來的2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的城市排澇標準,大大提升了后卓溪防洪減災能力。西天尾鎮副書記謝洪飛說到:“景觀整治方面,我們本著保護自然的原則,以荔城水景為主線,依托著岸旁千畝的荔枝林,通過重新規整,通過全線建設步游道、親水平臺、自行車道及一系列景觀節點等,把整個后卓溪建成帶狀公園,為群眾提供一個環境優美的休閑、娛樂平臺。”
后卓溪是延壽溪的一條支流,是石盤水庫泄洪通道,也是西天尾鎮集鎮區三大主要排澇河道之一。本次河道整治工程起始斷面以上流域面積31.1km2,河道總長11.2km,河道平均坡降26.9permil;。“莆田市荔城區后卓溪河道整治工程”列入全國中小河流治理規劃2012年項目,整治范圍為后卓溪荔涵大道橋至企溪匯合口河段,治理河道總長3.2km。工程概算總投資為8500萬元,現工程已完工,完成工程投資5893.67萬元。該工程結合保護兩岸荔枝林帶同步進行景觀建設,擬把后卓溪建設成防洪排澇與生態休閑相結合的生態景觀水系,為周邊群眾提供岸清水綠、景觀優美的生活環境。受益人口1.2多萬人、除澇面積1.5萬多畝,改善灌排面積0.9萬多畝,有效提高荔城區防洪排澇能力。通過兩岸綠化、生態景觀工程的實施,基本實現了整治河段的“河暢、水清、岸綠”。整治后的河道水面寬闊、排澇通暢、堤防穩固,水環境明顯改善。
近日,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莆田)采訪組來到了后卓村,只見始建于上個世紀初的古橋福星橋有不少當地村民聚集在這里聊天散步。
放眼橋下,橋兩側的洨河河道已經整治完畢,拓寬深挖后的河道流水淙淙,河槽是干凈的黏土,河道兩側用景觀石點綴,兩岸已栽種下綠色植物,形成了既舒緩又有景致的天然河道景觀。
西天尾鎮后卓溪河道景觀綜合整治工程作為西天尾鎮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重點項目之一,整治伊始,西天尾鎮就確立了以“防洪防災、生態宜居、景觀休閑”為一體的整治理念,把景觀建設與防洪減災有機融合,傾力打造移居生態城市的中心景觀軸。項目一期建設工程范圍為,西天尾鎮政府同心西路—九華大道—東川路,占地面積為11.7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為4萬平方米,陸地面積為7.6平方米,河道長約1.14公里。項目一期建設工程總投資約3千萬元。
“河水澄清了許多,水中已經開始長出小草。”目睹后卓溪發生的每一個變化,許多村民歡喜異常。西天尾鎮副書記謝洪飛介紹,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西天尾鎮還計劃通過生態城鎮建設,加強對仙游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維護、挖掘提升,在仙游綬溪公園、市體育公園、后卓溪公園、總部公園等的基礎上,計劃新建龍山公園、九華山入口公園、磐龍山莊公園等一批公園,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在全鎮范圍內開展綠道建設、村道美化、口袋公園建設、居家綠化等,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田園城市生態模式。 (時報記者 吳芹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