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4000多個日日夜夜不斷探索,由我市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自主研發的整水器處理過的水,經有關權威部門檢測為弱堿性優質水,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得知這個消息,家住涵江區莊邊鎮的花甲農民鄭兆歌激動不已。為了這項發明,10多年來,他一邊與病魔作斗爭,一邊堅持研究,終于獲得成功。鄭兆歌勇于笑對病魔、崇尚科學、積極探索、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令許多認識他的人欽佩不已。近日,記者慕名對這位傳奇老人進行深入采訪。
今年67歲的鄭兆歌,原來經營一家工藝廠,家境頗為殷實。1996年,他不幸被檢查出患有癌癥。經過六個多小時的手術后,他成了造口人。雖有造瘺袋防身,但運動常導致造瘺袋出現縫隙,便有一股臭味從身上散發出,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不少尷尬。為此,鄭兆歌請教眾大名醫,皆表示無除臭良方妙藥。而請教醫生如此情況飲食應注意什么時,醫生交代必須多吃堿性食物。
不肯服輸的鄭兆歌決心和病魔作斗爭,從此也開始注重保健科學知識。同時,他把多吃堿性食品作為抗癌“圣旨”執行,當其發現飲用水也有弱堿性小分子團水,他立即把飲用水都改為弱堿性小分子團水,并且推想,除臭的良方妙藥就應該藏在水中,從此,鄭兆歌開始目光投在水處理技術研究上。
“獲得安全飲用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在研究整水器的那些年里,我幾乎忘記了我是一個病人。”采訪中,記者看到年近七旬的鄭兆歌臉色紅潤,讓人很難看出他是一位癌癥患者。科技創新之路辛辣與酸甜并存,在研究過程中,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鄭兆歌遇到了種種困難,他一次次奔走于各大高校,向專家教授取經,教授們都被這位身患重病而執著科研老人的精神所感動,紛紛就整水器的外觀及性能等問題提出了不少意見和建議。
活性炭濾芯、紅外陶瓷、礦化器等等,不管是過濾原料還是設備原料的選取,鄭兆歌總是傾向選擇那些比較環保的材料。他說,既然是整水器,就得讓人喝到健康環保的水。經過10多年每日不間斷的種種不同水處理技術實驗,鄭兆歌終于研究出一種整水器。其處理過的自來水,經國家權威部門抽樣、封樣檢驗報,100%濾菌率,98.45%礦物質保留率。2011年6.18海峽科技成果項目展覽會上,鄭兆歌發明成果“兆歌整水器”受到不少人青睞,行家們認為該產品使日常生活飲用水變得更加安全。
2012年,鄭兆歌的實用新型簡易整水器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發明專利證書。 “我不圖名不圖利,我研發凈水器,就是想讓更多的人花少量的錢,喝到健康環保的水hellip;hellip;”鄭兆歌說。 (時報記者 翁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