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溫暖的冬日午后,筆者慕名走進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吳文恭充滿藝術氛圍的個人工作室,只見其工作室內的仿古陶瓷、榜書、國畫等藝術作品琳瑯滿目,讓人仿佛走進一個藝術殿堂。
吳文恭1989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設計專業,曾于1992年至1994年,在北京冶金部第二勘察局地質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工程師、陶瓷實驗室負責人,精心專研制作仿古陶瓷。先后發表了《設計與經濟》、《功能陶瓷設計:使用和審美的統一》等等多篇論文。其中,《功能陶瓷設計:使用和審美的統一》還被評為“2004年科研學術優秀成果”一等獎。
“將美術的元素匯入陶瓷,用陶瓷的工藝承載美術,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段,創造出新鮮的、活潑的、能夠給人以lsquo;美感rsquo;的作品來。陶瓷藝術代表著審美取向,承載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與變遷。”對陶瓷藝術的理解吳文恭如是說。
談話間,筆者了解到,吳文恭在創作每一件陶瓷作品時都會注入自己的思想,將自己對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入其中,獨具個人風情和韻味,力求作品和人有心靈的交流與溝通。說到吳文恭的仿古陶瓷,又不得不提及他的榜書巨幅“龍”字,因為,陶瓷經歷曾激發了他寫巨幅“龍”字的靈感。
吳文恭的巨幅“龍”字,不同作品具不同形態。十幾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像畫畫一樣寫書法,為使創作的“龍”富有生命力,吳文恭苦練中找靈感,最終將書與畫完美結合獨創出一筆“龍”字?!帮栒耗?,緊握如椽大筆,聚精會神,展現筆力,做到一氣呵成,舉全身之力寫出的龍字才富有形態美,寫巨幅大字是很費力氣的。”吳文恭笑笑說道。
對于10多年的創作巨幅“龍”字心得,吳文恭說道:“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華民族騰飛的象征,自己每天堅持習練lsquo;龍rsquo;字,一大瓶約1斤的墨水通常不到一星期就用完了,宣紙更是經常一次性就買了3000多元?!?br />
另悉,2010年11月第十二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在漳州舉行,機緣巧合,參加花博會的臺灣“一國兩制”研究會理事長蔡武璋看上了吳文恭的榜書巨“龍”書法,吳文恭特地創作一幅《兩岸合一中華龍》贈送給臺灣客人,蔡武璋評價其榜書寫出兩岸共同心聲。
除了制作仿古陶瓷、榜書一筆龍字,吳文恭還有國畫、詩文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藝術之間相得益彰,使得他的藝術修養日臻完善。巨幅榜書“龍”字的大氣,仿古陶瓷的繽紛色彩、精美絕倫工藝,國畫作品《臘梅迎春》的典雅,還有筆下荷花以不染的高潔體現超然的審美取向,這些無不令人心馳神往。
采訪臨近尾聲,談起20多年美術創作心路歷程,吳文恭說道:“心態決定一切,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態,以良好心態面對工作和生活,享受藝術人生。另一個對專業的熱愛程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要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要有自己的夢想,對藝術的熱情,對藝術的獨特見解,這些都是不可少的元素。當然,藝無止境仍需辛勤耕耘,貴在歷久彌新,藝術之路需執著追求下去?!闭\如吳文恭所言,藝海無涯,披堅執銳,執著追求,的確需要付出異常艱辛的努力。 (吾中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