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老李為海島群眾放映電影
圖為老李(右一)與同事上海島為群眾送電影
他,四十年如一日,堅持下鄉為群眾送上電影“大餐”,足跡遍布全市農村的各個角落,如今年過五旬的他,還依然熱愛和從事著他的電影人生,他就是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副總經理——李福生。近日,我來到老李家中進行采訪,說起他這么多年來的電影堅守時,他卻只是說:“大半輩子過去了,但我還是喜歡為老百姓放電影。”
1977年,年僅20歲的李福生光榮的入伍當兵,新兵訓練后,他分配到師部放映隊,當上了一名放映員?;氐胤胶?,被安排到電影公司工作,仍干起放電影的老行當,從鄉間坑坑坑洼洼的小路上到“村村通”的柏油路,從笨拙的板車到輕便的汽車,從青春年華到年近花甲,始終沒有放下電影,情如初始、愛如初見,把青春奉獻給了放映事業,把激情燃燒在了潔白的銀幕。
上世紀七十年代,群眾文化生活較為枯燥。那時候,放電影時總面對著人山人海的盛況??墒?,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農村電影放映的衰退,不少放映員紛紛棄影改行,萬人空巷露天看電影的情形也無奈成了記憶中的流金歲月,而能寫會畫的他為了那份鄉土、鄉音和難舍的鄉情,拒絕了好單位高薪聘用,選擇了繼續留下堅守。在逆境面前,他毅然接任公司分管農村放映工作。俗語說,事難辦,路在何方?在他的帶領下,在工資難以發放艱難的時候,員工沒有因為收入的微薄、設備的簡陋、交通工具的落后等困難,他和同事沒有退縮,而是想方設法自謀出路,植根基層、風餐露宿,在“相信農村電影市場大有可為”的前提下,不斷地把影片帶到農村。在農村長期從事放映工作的他,以農村破舊俗、樹新風為切入點,在父老鄉親中宣傳“紅白喜事不大辦,演場電影大家看”,努力改變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舊習,用一部部電影陪伴農村群眾度過一個個愉悅夜晚,享受一場場豐盛的文化在餐,受到農民兄弟普遍歡迎。
為了讓群眾不花錢看電影,十幾年來,他積極尋找黨政機關、學校、銀行及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參與,使農村電影放映由自說自唱的“獨角戲”變成“大合唱”,與政府部門結合放映廉政電影、法制電影、計生電影,讓優秀愛國主義電影走進校園,更多的是與交通、電力、電信等企業展開合作,讓社會各方力量為農民群眾看電影“買單”。近年來,由他精心策劃開展的“農民工電影節”、“優秀電影進社區”、“農民工電影節”、“婚育新風電影入農家”等一系列電影公益下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使農村電影“常下鄉”變為“常在鄉”,不僅為農村群眾送上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也大大拓展了農村電影經營的業務,獲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近幾年,數字電影成為農村電影放映主體,國家加大了對農村電影放映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大力開展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這對農村電影來說,猶如一場及時雨。面對新機遇,老李看到了農村電影發展的新希望,但又覺得僅僅依靠政府還不夠,必須堅持與企事業聯姻,改革機制、創新模式,以此闖出一條城鄉電影改革發展的新路子。他把目光投向全市農村,還把觸角伸向了城鎮社區居民和以農民工為主體流動人口。按照貼進實際、貼進生活、貼進群眾的原則,不僅放國產大片,也放映地方現代小戲,更多的是放映農科技電影。他們不僅成為“文化娛樂的傳送者”,而且是“致富路上的好幫手”。他的足跡、汗水灑落閩中興化灣畔的廣闊田野上,和不少農村電影放映員默默堅守農村電影放映這塊陣地,用真情守護著農村電影的希望。用銀幕作紙,用汗水作墨,書寫電影人的七彩人生。 (時報記者 翁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