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如愿以償,分享到大陸雕刻好手的技藝,并努力帶回臺灣lsquo;生根培育rsquo;,讓雕刻文化成為兩岸的交流lsquo;窗口rsquo;。”日前,從大陸回到臺灣高雄家中的“90后”小伙呂文說,此次參加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20多天里點亮自已20年的“雕刻夢”。
呂文是臺灣高雄市人,1992年出生,目前是臺灣藝術大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木雕專業。2010年,他考大學的時候,父親一直不讓他報考木雕專業,希望他學一些時下比較熱門的專業,可是他就喜歡雕刻這門藝術。
“去年我在大學比賽里創作的作品《兩岸盼團圓》,獲得了第一名。”小呂說,2009年開始,兩岸舉行“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憑借獨創的零門檻參賽制、現場創作模式、專業權威及廣泛參與性,深深吸引了他的眼睛。其中一個反映四川抗震救災為題材的《眾志成城》作品,生動刻劃了貧困老人、童真小孩捐款給災區的動人場景,鮮明反映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給了呂文予深深的震憾。
雕、鉆、鋸、劈、磨hellip;hellip;小呂在大學里學習的是木雕專業,平時自己也動手搞創作設計,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夠來參加比賽,與大陸木雕高手一道登臺獻藝,創作為代表兩岸高水平的藝術作品。小呂說,現場創作對于選手的創意、刀法、臨場創作等方面的要求極高,這是大賽最大的特點。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終于,呂文的夢想在第五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上實現了。四月中旬,該大賽在莆田工藝美術城舉行,小呂早早的報名參加,與來自海峽兩岸的23位個人選手和12組團體共50多名雕刻能人,共同參與角逐2013年度的中國木雕“狀元”、“榜眼”、“探花”。
“在十天的自主創作比賽中,呂文總是早到遲離,甚至加班到晚上。”在現場擔任安保執勤的荔城邊防大隊民警邱奕紅說,來自臺灣的90后大學生呂文格外引人關注。呂文是第一次到大陸參加木雕現場創作大賽,也是本屆比賽最年輕的一名選手。劈鋸、構圖、深入hellip;hellip;他和同樣來自臺灣的80后合作伙伴一起設計好木雕作品圖紙,透過電花木屑和鋸煙汗霧,從粗坯到逐漸成型,直至定格收刀,逐步完成各個步驟。
“明年,我還會繼續報名參加創作大賽的,努力在這面木雕的兩岸lsquo;窗口rsquo;展示自己。”雖然呂文創作的現代雕刻作品沒有獲獎,但他微笑說,這次他既是大賽的選手,又是一名學生,主要是來學習其他名師的創作技術,透過木雕作品的外在形象,讓兩岸同胞感受中華文化的內在韻味。來自浙江的陳有義雕刻的《氣壯山河》作品,動靜結合、層次豐富,在刻畫上都顯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樹疤的處理也很好,尤其引起小呂的思想共鳴。
據了解,“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已成功舉辦了5屆,逐漸成為業界最具影響力的品牌賽事、聯系海峽兩岸木雕藝界屆的橋梁紐帶。已經連續2年負責大賽安全保衛工作的荔城區邊防大隊政委葉金友說,通過有效地發掘兩岸優秀的年輕選手,讓他們越來越快實現“雕刻夢”,也將對展現木雕藝術魅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發揮推動作用。
中華文化,縮短臺胞“回家”的路程。呂文特別喜歡臺灣名詩《鄉愁》:“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呂文動情地說,如今,文化讓這灣“淺淺的海峽”,已越來越“淺”hellip;hellip; (吳志 唐順章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