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莆田第二中學梯形教室座無虛席,一場以“方寸世界看黨史”為主題的集郵講座吸引了全校二百多位師生集郵愛好者參加。主講嘉賓邱盛通過大量直觀的郵品畫面和生動的集郵故事,與聽眾們分享集郵的意義、內容、方式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發行的有關黨史方面的郵票。講座設置了多個有獎問答的互動環節,激發了大家的參與熱情,不僅普及了集郵知識,而且獨具匠心地以郵票為載體講述輝煌黨史,很好地配合當前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形勢要求,也讓廣大中師生多形式地學習十八大精神。
這只是一個新鮮播報的畫面。近年來,市集郵協會副秘書長邱盛一直把集郵文化迎合時政熱點進行整合推廣,讓集郵魅力在多元平臺上得以展現,并為之樂此不疲。
邱盛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山區農村家庭,童年的時光并沒有都市孩子們那樣絢麗多彩。文靜的他沒像其他孩子一樣奔跑在廣闊的天地,在四圍青山環抱的家鄉小鎮,課余生活的最大樂趣莫過于讀書了。中學時代的一次偶遇為他的青春描繪了不一樣的畫卷,那就是集郵!剛剛學會騎自行車的他和同學們一道去十幾公里外的縣城“兜風”,在市區郵電局門口的地攤上,伙伴們看上了那花花綠綠的郵票,爭先恐后地掏光零花錢買下它們。自此,一發不可收拾,集郵成了他的最愛。高中考上了市區重點學校,極大地方便了集郵活動,不僅可以將心儀的郵票收入囊中,還可以買到《中國集郵報》、《集郵》等集郵刊物。誠然,作為學生的他并沒有過多的金錢去購買郵票,只能在郵刊上一睹郵票芳容,一句“惠我郵品不如惠我郵識”時常掛在嘴邊,成了當年的真實寫照。
大學期間,通過選修集郵課、策劃校園集郵組織等活動,更加堅定了他的集郵夢想。1997年7月,首次編組一框郵集《飛機的故事》參加莆田市郵展并獲得二等獎。以此為基礎,陸續“添磚加瓦”至三框,在2000年福建省郵展上獲得銅獎。《飛機的故事》不僅記錄著他攀登組集參展的歷程,而且蘊含著他以“郵”為翅翱翔天空的希翼。
1 998年7月,自大學畢業后走上教書育人的崗位,有了自由支配的的時間和薪水,可謂是如魚得水。在學校開展集郵活動,組建集郵協會,得到文化部部長周巍峙、全國集郵聯合會副會長常贈書等領導的題詞鼓勵,指導學生會員在省、市集郵競賽中獲獎十余次。加入郵緣會、東方會等多家民間郵會,廣交海內外郵友,曾赴北京、洛陽參觀世界郵展,并受到世界集郵聯合會主席、亞洲集郵聯合會主席的接見。因郵結緣而走訪粵、魯、滬、蘇等多個省市,在好客的媽祖故里接待了杭州、臺灣、美國等地的郵友來莆田觀光、旅游。2002年元旦,時值新婚之際,來自潮州、廈門等地的郵友與他一道見證這一甜蜜的人生時刻。
作為一名集郵的發燒友,在購買郵品的同時,他更喜歡自己參與制作郵品。自集郵起,他就開始與郵友互寄首日封,并以此發展為非原地首日實寄代辦服務,在網絡集郵圈內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熱潮。2011年11月11日,在這個號稱世紀神棍節的美好節日中,窮盡集郵者最創意的方式,發掘出莆田“最光棍”的郵戳,通過日戳(10個1)和郵資機戳(10個1)的組合,讓莆田這一經典的光棍戳在媒體曝光后揚名神州。
莆田是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發源地,收集、研究媽祖郵品也成了他集郵的一項重要內容。2008年5月,他參與的世界媽祖郵票及其郵品研究課題被省教育廳、省財政廳列入2008福建省高校服務海西建設重點項目。課題以世界各國(地區)發行或啟用的有關媽祖的郵票、封、片、簡和郵戳為研究方向,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至今已有《世界媽祖郵票的調查與思考》、《論媽祖郵戳及對傳播媽祖文化的作用》、《封片卡上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等三篇學術論文出爐并刊發于《莆田學院學報》。在課題進展的同時,積極籌備 “媽祖集郵文化研究會”這一專業學術團體,準備通過組織來凝聚媽祖集郵文化的愛好者、研究者,出版相關研究成果的報刊資料,推動這一領域內涵的不斷豐富。
認真履行莆田市集郵講師團副團長的職責,根據省、市郵協的統一部署和安排,下基層郵協宣講集郵文化。為了更加生動地展現集郵的內涵,他精心制作相關課件用于講座。在近年的集郵宣講實踐中,制作出各種“量體裁衣”的課件,有適合大中小學生的校園集郵專題,有適合稅務、金融等行業專題,也有方寸世界看黨史等時政熱點專題。富于激情的生動語言、一路走來的集郵心語散落在一次次宣講活動,贏得了陣陣喝彩。 (林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