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這里漂著好多瓶子hellip;hellip;”近日,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鎮(zhèn)海堤附近,荔城邊防大隊官兵正帶領東甲小學六年級的60多孩子,在海灘清潔海漂垃圾。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奮戰(zhàn),共清理海漂垃圾約40公斤。“在我們村里,邊防官兵開展的lsquo;學雷鋒rsquo;每個月都有。”在現(xiàn)場,東甲村委會書記朱國慶喜笑顏開地說。
慰問老人、上街清掃、關愛困難兒童hellip;hellip;“三五雷鋒日,濃濃獻愛心”,每年3月5日學雷鋒日前后,就有來自學校、企業(yè)、政府部門等不同階層的人士,來到社會各處獻愛心。造成一些熱點處人滿扎堆,對于許多弱勢群眾來說,這樣的“好日子”他們享受不了:有的老人一周內接待八、九撥“敬老服務隊”;一天下來,老人頭發(fā)被梳了好幾遍;許多來慰問困難兒童的,都要孩子“滿臉笑容”地配合拍照宣傳;更讓平日節(jié)儉的貧困戶心疼的是,送的食品太多,來不及吃完就要壞了hellip;hellip;
“學雷鋒”,即要表達自己的愛心,更要考慮受助者的感受。否則一哄而上,“口號震天響,實事一兩件”,“急急忙忙敬老院,打掃衛(wèi)生大半天”,將做好事的、受助者等“雙方”都累壞了,特別是節(jié)時熱熱鬧鬧,節(jié)后又變得冷冷清清,這更讓受助者心里難以適應,也偏離扶貧幫困的初衷。
近年來,莆田邊防支隊建立長效的獻愛心機制,澆灌“日常、持久獻愛心、做慈善”的價值理念,創(chuàng)建秀嶼愛民固邊模范區(qū),先后將18個愛民固邊模范村納入縣區(qū)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在全市邊防轄區(qū)部署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大手牽小手,關愛青少年”活動,先后幫助300多名困難兒童;推行服務前移,通過“進村、上島、錯時”等方式,為群眾辦理二代身份證、沿海船舶和漁船民邊防證件等。
剛入伍兩三個月,一直沉溺在良好的學雷鋒氛圍中,正在莆田邊防支隊新訓隊集訓的浙江籍新兵張栩愷,感慨說道:“雷鋒精神是對善行的褒獎,把lsquo;學雷鋒rsquo;當成趕時髦、走過場,就是對雷鋒精神的褻瀆。”
學雷鋒何必“趕”雷鋒日?莆田邊防支隊政委楊振亮說,如今,當?shù)剡叿拦俦膶W雷鋒行動,告別“士兵突擊”,倡導“長年累月”做好事,在所轄沿海13個鄉(xiāng)鎮(zhèn),96個行政村里,更受群眾歡迎了。 (吳志 林建明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