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執教30余載的老教師,老父母80高齡,兒子在川大讀大三,妻子下崗無業,但他靠省吃儉用在元旦前為家鄉礪山民族村小學慷慨捐獻5000元;他將枯燥抽象的德育與科技教育融為一體,傾力播撒愛的種子,將埔尾小學辦成全省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學校。他本人近年先后獲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貢獻獎”、“省優秀農村教師”和“感動仙游十大杰出人民教師”等榮譽。他就是今年54歲的埔尾小學校長、特級教師郭秋維。
新世紀初,因度峰糖廠倒閉,在糖廠子弟學校任教的郭秋維幸運地被分配到明代戶部尚書鄭紀的故鄉埔尾村小學任教。人到中年的他十分珍惜這一“再就業”良機,奮力教書教人并自9年錢挑起校長重任。
如何充分利用鄭紀這一獨特的鄉土資源呢?他通過查閱、研究,不斷挖掘提煉,撰寫出《清正廉明話鄭紀》、《鄭紀鋪橋》、《鄭紀與教育》等系列德育文章,并與老師一道組織少先隊員開展追尋鄭紀足跡探究活動,深入民間訪談傳說,實地勘察鄭紀積善社古跡,還堅持以少先隊活動、“國旗下講話”、黑板報等陣地,組織師生學習鄭紀愛國為民思想精髓,要求師生學習、教育中著力踐行。
“德育重在與時俱進,新形勢下更要呵護好留守孩子,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郭秋維感觸地說。鑒于埔尾小學地處半山區,村里90%以上青壯勞力外出,“空心村”里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他絞盡腦汁拓展對多由爺爺奶奶看管的留守孩子的德育,探索出讀書看報、舉辦科技節等第二課堂,助力他們快樂成長。他把住時代脈搏,充分利用各級黨報連載的《永遠的豐碑》系列英烈事跡,組織師生活學活用,并定期帶領學生參觀采集度尾鎮礪山寨這一縣級德育基地,編寫德育鄉土教材,讓學生在瞻仰、閱讀中受到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陶冶和啟迪。此外,他還在全市首家舉辦農村小學校園科技節,讓留守學生展示聰明才智,激勵喚醒科技潛能,揚起學習信心,促使他們把科技活動興趣轉化到學習上,達到兩全其美的教育目的。
他還十分注重以溫情和親情正面教育,引導孩子踐行互助互幫、敬老愛幼、助人為樂等核心價值觀,營造出良好文化環境。該校留守孩子鄭芳芳,天資聰慧,但父母出外謀生,爺爺奶奶年紀偏大也無力去教育照顧。郭秋維老師主動承擔起“愛心媽媽”的角色,在發動同學們給予無私關愛同時,帶頭利用課余時間,帶著她搞科技創新探究活動,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終于獲得二等獎的佳績。看到孩子在郭秋維關愛下茁壯成長,家長倍感欣慰,逢人就夸郭校長。對此,郭秋維說,“親情缺失的留守孩無不渴盼全社會的關愛,我所做的微不足道呢!”
即使是外鄉孩子,郭秋維老師也照樣傾力教育培養。李燕琴、李建英、李細英三位留守孩,來自偏僻的西苑鄉,很懂禮貌,與人和睦,但遠道寄居給他們的生活起居和學習輔導帶來了麻煩。他自己經常過問他們的學習等事,還發動住在學校一墻之隔的楊秀鳳老人義務為孩子們代理煮飯、洗衣等,如同親骨肉一樣照顧,開導他們為人之正道。孩子們在愛的氛圍里,慧心開啟,成績猛進,李燕琴還被評為莆田市“自強少年”。 (陳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