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窮鄉僻壤的山區小村莊走出來的農民,是如何成為遠近聞名的民間藝術家?自幼喜歡畫畫,并通過長期觀察、臨摹、自學的他,留著一束長發,戴著一副眼睛,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文質彬彬。然而,這位從傳統文化中繼承了深居簡出、淡泊名利的文人情懷的農民,還是個三級的殘疾人,那么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踏入藝術這個大殿堂呢?在他自學藝術的這條道路上究竟遇到哪些坎坎坷坷,付出多少汗水?帶著種種疑問,近日,記者驅車前往仙游進行深入采訪,他就是本期的主人公,農民藝術家——邱世芳。
今年46歲的邱世芳是仙游縣游洋鎮人,目前租住在城關一古色古香的老民宅里,這在熱鬧的仙游縣城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地方,鬧中取靜,是一處藝術創作的最佳之所,見記者上門,他停下手中畫筆,話題在香茗四溢中拉開,邱世芳自幼喜歡書畫藝術,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利用平時空閑時間自學畫畫,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買不起畫畫的學習用品,他就充分利用舊的作業本,或撿根木棒在沙地上練習,沒有畫冊臨摹,他就用眼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看到什么就畫什么,而且畫的活靈活現的,在同學們的眼中是一位小“畫家”。念初中時,他聽說縣新華書店新到一本《芥子園畫譜》的消息,便向同學借了錢,用了一天時間,徒步100多公里,忍著饑餓,買回他人生第一本畫冊,此后更是沉潛在臨摹繪畫的藝術大海中。但因為家庭貧困,十六歲那年,他只好停學,挑起生活的重擔,外出打工,每天忙完手上的活,不管多累,只要有時間他就照樣練書習畫。
通過長期臨摹名家作品,邱世芳的藝術水平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在當地小有名氣,也得到很多業內人士的肯定。1992年,26歲的邱世芳在縣文化館舉辦個人畫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是當時莆仙大地首位年輕農民舉辦個人畫展。“搞藝術不僅要靠天賦,更要靠平時勤奮學習,要有思想、有意識、有追求的去學習。”邱世芳告訴記者,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藝術是生活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只要平時多積累,遇到困難不放棄,持之以恒,總會有收獲的,當然選對路子很關鍵。“邱老師不僅自學書畫,還有字畫、瓷器收藏、品鑒、古字畫修補、時裝設計、根雕、篆刻、樂器等等都是他自己通過自學而來的,不但懂,還很精通,讓人很佩服,我們經常過來與他學習、交流,他也總是熱心地講解,知無不言。”采訪中,一位邱世芳的朋友剛好登門,見到記者在采訪,如是說。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據記者了解得知,20年前,邱世芳在老家的深山上寫生,回來的路上,一不小心跌入懸崖,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從此也落下了三級殘疾,但他依然不改對藝術的執著之心,躺在病床上的邱世芳,忍著疼痛繼續創作。想起那一段時間,邱世芳說,只要還有口氣在,追求藝術的步伐永不停止,雖說摔斷一條腿,但我會用另一條腿繼續在藝術這條路上走下去。
游洋鎮素有“竹子之鄉”的美譽,家鄉盛產竹子,也為邱世芳創作、寫生提供了便利,他經常帶著寫生本在竹林間埋頭苦練,同時還還虛心研究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歷代名家大師和現代藝術家的優秀作品,他把自己徹底融入生活,家鄉的山山嶺嶺、田間地頭、河邊池塘、房前屋后,留下了他無數的身影、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濃厚的生活底蘊,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功底。“藝術要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運用到藝術中去,反過來又充實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新的享受。作為藝術的表現方法,決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復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華。”邱世芳說:“人活一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追求,給后人留下點真東西,這才是我最看重的,而非金錢、名聲等身外之物。”采訪中,一位在北京專門從事書畫生意的客人在朋友帶領下來到邱世芳的住處,當這位客人看了邱世芳的作品后說,莆仙是個“臥虎藏龍”之地一點不為過,從邱世芳的作品看,不僅畫面結構合理、筆墨新穎、題材清新,既有傳統之美,又有新理念的融入,很有生活的味道,讓人看了心情很舒服,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
漫長的藝術之路上邱世芳在不斷的孜孜探尋著,也讓他一路收獲著,多才多藝的他于2009年自編自導自演的音樂書畫表演節目《愛在自然》,在參加市殘疾人文藝匯演時獲得現場觀眾的好評,其作品先后獲得全國農村題材和扶貧題材文學作品大獎賽優秀獎、首屆“書法杯”國際書畫書印大賽三等獎等諸多榮譽。 (時報記者 翁志鵬 文/圖)